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祝英台近
吴潜【注】
雾霏霏,云漠漠,新绿涨幽浦。梦里家山,春透一犁雨。伤心塞雁回来,问人归未,怎知道、蜗名留住。
镜中觑。近年短发难簪,丝丝不禁数。蕙帐尘侵,凄切共谁语。被他轻暖轻寒,将人憔悴,正闷里、梅花残去。
【注】吴潜,南宋词人,一生颇想力挽狂澜,拯救国家。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黜广东不久。
【小题1】词的首三句“雾霏霏,云漠漠,新绿涨幽浦”,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词的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水龙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鹰——作者将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借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感慨。
C.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胜利而归。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建立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慢词。从词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B.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但借助“飞蓬”、“丹枫”这些意象,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
C.末句以景结情,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
D.该词写作者登临所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有声有色,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
E. 作者一开始“登山则情满于山”,后来心境为景色所陶冶;从“闲意谁同”到“心不竞”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轨迹。
【小题2】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嗅,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2)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前线,于是上疏告老。此词即作于其间。敧(qī)斜:倾斜,歪斜。拚(pàn判) 却:甘愿。
【小题1】词的上阕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2】根据下阕,概括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和无咎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词人与朋友不愿舍近求远去沙洲边饮酒,只想和友人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B.开头两句把词人不忍分别的心情表述得含蓄婉转,字里行间散发着依恋不舍之情。
C.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因为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所以词人总感觉生活不快乐、太苦闷。
E. 尾句委婉含蓄地表达岀词人不愿面对朋友离开自己而孤单独行的情感。
【小题2】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①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②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③。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注释】①赵鼎,解州闻喜人。宋时解州隶属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这首词作于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前。②向晚:傍晚。③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此处也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
曲。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尽日东风吹绿树” 描绘了东风吹拂大地,树上绿意盎然的景象,点明了时令。
B.“向晚轻寒”一句,写傍晚时分,空气中伴着轻微的寒意,点名了具体的时间。
C.“年少” 本是青春与欢乐的时节,词人却把它和“凄凉”连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天付与”的,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
D.“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化用杜牧的“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以“水流” 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
E. 结尾句洗高楼上,凭栏远望,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有着悠悠不尽的意味。
【小题2】后人评价赵鼎这首早年词“情致缠绵”, 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缠绵的情致。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  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百尺楼:刘备对求田问舍的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字元龙),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用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比喻世人热衷于追求物欲的满足,这是诗人不愿苟同的。
B.“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C.第五句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
D.残月西沉、梧桐落叶、捣衣声声,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寂寥悲凉之情。
E. 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不愿追名逐利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小题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理,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朱敦儒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本词是在北宋灭亡后,作者流落江南时所作。②箨(tuò),笋壳。篁,竹。
①下列对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湿清明”,表现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点。
B.“燕泥寒”,是写燕子正啄着带寒意的泥土筑巢的情景。
C.“独自倚阑干”很长时间,侧面写出了作者因春光而陶醉。
D.上片春雨飘飞、春寒料峭的景色,富有深沉动人的韵味。
②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本词的下片。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三句中的“万斛”是说诗人喝酒特别多,表现内心的忧愁。
D.“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小题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B.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绝望。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C.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D.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小题3】关于诗歌的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这两句是对仗。
B.写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在这淡浓、明暗的映衬中,愁情愈发显得强烈、鲜明。
C.“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
D.以“万斛”江水写愁,使用夸张与拟人的手法,将无形之愁写得生动可感。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