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②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放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
B.“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
C.“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
D.“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
E.“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站在北固亭上,首先想到打败了来自北方的入侵者的孙权,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首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感慨。 |
B.接下来,作者想到了挥师北伐的英雄刘裕,在表达对其建立的功业无限敬仰的同时也指出了像刘裕这样的英雄也早已湮没在历史之中。 |
C.“元嘉草草”一句中借用刘义隆仓皇败北的往事,表明当下正缺少能替国家击败强敌的英雄,也批评了当时统治者的不思进取。 |
D.在词的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如今的自己年纪虽大但仍有上阵杀敌的决心与能力,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像晚年的廉颇一样因无人赏识而忧虑。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
注释:①求浆,要水喝;②耿:微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E. “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2】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西村怎样的景色,体现了怎么样的环境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
注释:①求浆,要水喝;②耿:微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
B.“初转马”与“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
【小题2】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西村怎样的景色,体现了怎么样的环境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及揭榜,见东坡姓名,始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选自《老学庵笔记》)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
【小题2】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明、清时称会试。省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乡试第一名被称____,殿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
【小题3】欧阳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及揭榜,见东坡姓名,始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选自《老学庵笔记》)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
【小题2】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明、清时称会试。省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乡试第一名被称____,殿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
【小题3】欧阳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蛾眉亭①
韩元吉②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①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
②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宋室南渡后,韩元吉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官至吏部尚书,后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力主收复失地。晋封颍川郡公,归老于信州南涧。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
【小题1】“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说说其作用。
【小题2】简要概括“试问谪仙何处?”所蕴含的情感。
霜天晓角•蛾眉亭①
韩元吉②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①蛾眉亭,在当涂县(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东梁山,西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临长江,山势险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矶,为古时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军家必争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矶上。李白墓在当涂东南之青山北麓。
②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宋室南渡后,韩元吉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官至吏部尚书,后为礼部尚书出使金国,力主收复失地。晋封颍川郡公,归老于信州南涧。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当代胜流和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
【小题1】“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说说其作用。
【小题2】简要概括“试问谪仙何处?”所蕴含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聊以释怀。 |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
D.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
【小题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E.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小题2】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
B.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
C.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
【小题2】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念奴娇 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释】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稼轩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回味无穷。
【小题2】该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念奴娇 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释】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词以“重九席上”为题,点明了写作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 |
B.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
C.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由虚到实,令人浮想联翩。 |
D.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
【小题2】该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竟亦投闲,这几句意在痛斥汉统治者进奸佞而逐贤良。
【小题2】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故将军”指李广,他罢官闲居时,夜出饮酒,被霸陵尉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为由拒之门外。 |
B.第五句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的赞赏。 |
C.“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
D.下阕前三句,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表达词人决心和朋友安度晚年的愿望。 |
【小题2】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咏梅月①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愁②,格调还依旧。
【注】①此为词人写给好友辛弃疾的酬赠词作。②雨僝云愁:指风吹雨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E. 全词意境清幽,朗朗上口,源于“瘦”“透”“久”“旧”等字押韵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2】前人称赞这首词“无一处写梅、月,却尽得梅月神韵”,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上片词句简要赏析。
点绛唇·咏梅月①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愁②,格调还依旧。
【注】①此为词人写给好友辛弃疾的酬赠词作。②雨僝云愁:指风吹雨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水边清浅横枝瘦”的“瘦”与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陈亮名声不如后者,纯属运气使然。 |
B.“一夜相思”句情味深长,“相思”竟至于“一夜”,体现了词人孤独寂寞之状。 |
C.本词善于化用前人词句来表情达意,“千里人长久”句就是化用张九龄名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之意。 |
D.尾句描绘出了梅花在风雨摧折下,依然不改高洁的形象,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的高尚情怀。 |
【小题2】前人称赞这首词“无一处写梅、月,却尽得梅月神韵”,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上片词句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