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小题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
B.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
C.“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
D.“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
【小题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
B.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
C.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
D.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
E.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辛弃疾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辛弃疾时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故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
D.“看君斩将更搴旗”一句,照应上阙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庆清朝
史达祖
坠絮孽萍,狂鞭①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撺断绿阴成。桑麻外,乳鸦稚燕,别样芳情。
荀令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是销凝。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漫丁宁。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
【注】①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②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③俊游:快意地游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词写词人的一次出游,联想到了过去与朋友的“俊游”。由景到情,由现在到回忆,写景抒情相得益彰。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庆清朝
史达祖
坠絮孽萍,狂鞭①孕竹,偷移红紫池亭。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赋得送春诗了,夏帷撺断绿阴成。桑麻外,乳鸦稚燕,别样芳情。
荀令旧香易冷,叹俊游疏懒,枉是销凝。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便觉寸心尚老,故人前度漫丁宁。空相误,祓兰曲水,挑菜东城。
【注】①狂鞭:迅猛生长的鞭笋。②荀令:指三国时曹操的谋士荀彧。③俊游:快意地游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坠絮孳萍,狂鞭孕竹”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柳絮浮萍的破败景象和竹笋迅猛生长的盎然景象。 |
B.“余花未落,似供残蝶经营”一句中“花”前着一“余”字,“蝶”前着一“残”字,刻画出一幅暮春景象。 |
C.“别样芳情”写出了词人对春去之后,绿树成荫、雏鸟在桑麻间欢跳的夏初之景也有着喜爱之情。 |
D.“尘侵谢屐,幽径斑驳苔生”一句渲染一种荒凉枯败之景,让词人顿生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感喟。 |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下面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题1】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小题2】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题1】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小题2】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①
辛弃疾
倘来轩冕②,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注】①作于绍照无年(1190年),时辛弃疾赋闲于带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来,寄者也。”
【小题1】弃疾这首词也以健笔写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但是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同是抒发____的情怀,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章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则表现为_____。
【小题2】整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结合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①
辛弃疾
倘来轩冕②,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注】①作于绍照无年(1190年),时辛弃疾赋闲于带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来,寄者也。”
【小题1】弃疾这首词也以健笔写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但是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同是抒发____的情怀,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章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则表现为_____。
【小题2】整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结合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王叔济
(宋)张元千
玉立清标消晚署,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小题1】“冰壶”二字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
【小题2】“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试作简要分析。
临江仙•送王叔济
(宋)张元千
玉立清标消晚署,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小题1】“冰壶”二字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
【小题2】“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从体裁看,本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3】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从体裁看,本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激越高亢 | B.轻快自然 | C.平易俗白 | D.清婉秀丽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亭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⑤。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⑥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⑥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小题1】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
【小题2】题目中“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下列与该节日没有关联的两项是
E.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小题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上世纪30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足以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
燕山九日作①
【宋】范成大
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亭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⑤。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⑥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注释:①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②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③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④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⑤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⑥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
【小题1】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
A.永遇乐 | B.念奴娇 | C.苏幕遮 | D.水调歌头 |
A.但将酩酊秋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
B.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栽。 |
C.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D.细笔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小题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 |
B.“桑榆”“太行”“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深深感伤与落寞。 |
C.虽然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 |
D.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佳于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自己,流露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小题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佳于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
B.作者在词中充分展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胸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
【小题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