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
陆游
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
B.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
C.“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
D.“直斩单于”即杜甫所说的“擒贼先擒王”。把敌人的首领单于抓住了,敌军就会作鸟兽散,溃不成军,不值一提。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江南
戴复古①
石屏老,长忆少年游。自谓虎头②须食肉,谁知猿臂③不封侯。身世一虚舟。
平生事,说着也堪羞。四海九州双脚底,千愁万恨两眉头。白发早归休。
【注】①戴复古:号石屏,南宋词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②虎头:《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燕颔虎须,飞而食肉”。③猿臂:《史记》记载,汉将军李广猿臂,善射。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词语言率真坦荡,自然天成,不事雕琢。“白发早归休”表达了自己决心归隐的想法,也流露出内心的对统治者不满和失望的情绪。
【小题2】作者为什么而“羞”?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望江南
戴复古①
石屏老,长忆少年游。自谓虎头②须食肉,谁知猿臂③不封侯。身世一虚舟。
平生事,说着也堪羞。四海九州双脚底,千愁万恨两眉头。白发早归休。
【注】①戴复古:号石屏,南宋词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②虎头:《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燕颔虎须,飞而食肉”。③猿臂:《史记》记载,汉将军李广猿臂,善射。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一句“老”与“少年”构成了时间的对比,“长忆”表明诗人对自己现时的状态很不满意,总在留恋年少时意气风发的样子。 |
B.“虎头”“猿臂”两句以历史人物自况,是说自己空有强健的体魄和一身的武功,却没有机会抗金杀敌。用典非常巧妙。 |
C.“身世一虚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一生比作一艘空荡荡的小船,随处漂泊。简明形象地写出自己浪迹天涯的平生遭际。 |
D.上阕自叙自己一生漂泊,功名无成的命运,下阕借景抒情,传递出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自己对票比生活的厌倦之情。 |
【小题2】作者为什么而“羞”?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首联中用“三分书”代《三国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2年),42岁的陈师道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还乡途中。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陈师道写诗在用辞使气方面有意学习杜甫,这首诗就颇得老杜之法。如后两联抒发感慨,显得沉郁悲凉。
【小题2】从写景、抒情角度,赏析诗歌颔联。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2年),42岁的陈师道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还乡途中。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乘船江上所见。“横”“卷”“猛”“壮”等词的运用,使诗歌开篇显得气力高昂,动感雄壮。 |
B.颔联主要写风。上句写江风之急,犹如万马奔腾,瞬息之间千里已过;下句写风势之猛,仿佛要罩住三江五湖。 |
C.颈联中“空荒”“残”既是实写景物,也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寄寓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寂寥落寞之情。 |
D.“少年行路今头白”一句,将“少年”和“头白”对比,写出了乘舟行路的漫长和艰辛。 |
【小题2】从写景、抒情角度,赏析诗歌颔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逢吉为相,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拟状至内庭,绅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会御史中丞缺,逢吉荐绅清直,宜居风宪①之地。上以中丞亦次对官,不疑而可之。
初,穆宗既留李绅,李逢吉愈忌之.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者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及敬宗即位,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又恐上复用之,日夜谋议,思所以害绅者。逄吉乃令王守澄言于上曰:“陛下所以为储贰②,臣备知之,皆逢吉之力也。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上时年十六,疑未信。会逢吉亦直奏言绅不利无占请加贬谪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二月癸未,贬绅为端州司马。逢吉乃帅百官表贺,右拾遗内供奉昊思独不贺。逢吉怒,以思为吐蕃告哀使。丙戌,贬翰林学士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严与防皆绅所引也。
张又新等犹忌钟,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朝臣莫敢言,独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疏,指述:“绅为逢吉之党所谗,人情叹骇。绅蒙先朝奖用,借使有罪,犹宜容假,以成三年无改之孝,况无罪乎!”于是上稍开寤。会阅禁中文书,有穆宗所封一箧,发之,得裴度、杜元颖、李绅疏请立上为太子。上乃嗟叹,悉焚人所上谮绅书。虽未即召还,后有言者,不复听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有删节)
【注】①风宪: 风纪法度,这里代指御史。御史的职责是纠弹百官,以正风纪法度。②储贰: 即太子。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李绅遭受构陷迫害的一组是
①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②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
③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④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
⑤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
⑥以思为吐番告哀使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2) 及从父替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
(3) 张又新等犹忌绅,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
李逢吉为相,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拟状至内庭,绅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会御史中丞缺,逢吉荐绅清直,宜居风宪①之地。上以中丞亦次对官,不疑而可之。
初,穆宗既留李绅,李逢吉愈忌之.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者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及敬宗即位,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又恐上复用之,日夜谋议,思所以害绅者。逄吉乃令王守澄言于上曰:“陛下所以为储贰②,臣备知之,皆逢吉之力也。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上时年十六,疑未信。会逢吉亦直奏言绅不利无占请加贬谪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二月癸未,贬绅为端州司马。逢吉乃帅百官表贺,右拾遗内供奉昊思独不贺。逢吉怒,以思为吐蕃告哀使。丙戌,贬翰林学士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严与防皆绅所引也。
张又新等犹忌钟,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朝臣莫敢言,独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疏,指述:“绅为逢吉之党所谗,人情叹骇。绅蒙先朝奖用,借使有罪,犹宜容假,以成三年无改之孝,况无罪乎!”于是上稍开寤。会阅禁中文书,有穆宗所封一箧,发之,得裴度、杜元颖、李绅疏请立上为太子。上乃嗟叹,悉焚人所上谮绅书。虽未即召还,后有言者,不复听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五下,有删节)
【注】①风宪: 风纪法度,这里代指御史。御史的职责是纠弹百官,以正风纪法度。②储贰: 即太子。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疑而可之 可: 同意 |
B.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 快: 将要 |
C.与防皆绅所引也 引: 推荐 |
D.有穆宗所封一箧,发之 发: 打开 |
A.深怨之,乃诣逢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且以语于众人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C.扬之于士大夫间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绅为逢吉之党所谗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①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②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
③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④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
⑤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
⑥以思为吐番告哀使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A.会逢吉亦有奏言/绅不利于上/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 |
B.会逢吉亦有奏/ 言绅不利于上/ 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 问然后从之 |
C.会逢吉亦有奏言/绅不利于上/ 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 问然后从之 |
D.会逢吉亦有奏/ 言绅不利于上/请加贬谪/ 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 |
A.李逢吉身为宰相,交结党羽,排斥异己。李绅因为经常批评他,成为了他的重点迫害对象。 |
B.李逢吉等人为打击李绅多次造谣诬陷,使李绅既在士大夫中受到孤立,又失去了敬宗皇帝的信任。 |
C.李逢吉对敬宗说,李绅等人当年曾上书拥戴其他王子,敬宗后来在穆宗所留文书中发现了真相。 |
D.在李逢吉一伙弄权害人时,大部分官员随波逐流,但也有书处厚等人仗义执言,绝不趋炎附势。 |
(1) 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2) 及从父替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
(3) 张又新等犹忌绅,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小题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
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
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
D.第八句化用杜甫诗句浑然无迹,实写作者悲凉处境,突出对部属的美好祝愿。 |
【小题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四处)
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小题2】《容斋随笔》作者是_____(姓名),文段中的“老苏先生”是指______(姓名)。
【小题3】对孟子的话,文段中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四处)
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小题2】《容斋随笔》作者是_____(姓名),文段中的“老苏先生”是指______(姓名)。
【小题3】对孟子的话,文段中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作,完成下列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启用。
【小题1】对该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E. 尾联写诗人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决定趁着清明时节还乡,从此隐遁山林,尽享山林之乐。
【小题2】《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中都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启用。
【小题1】对该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诗中写客中春感,有厌倦风尘之意。陆游长期沉浮宦海,壮志未酬,郁悒的情怀在诗中也隐约有所体现。 |
B.首联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以至于自己奉召进京而无所作为。 |
C.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好不惬意。 |
D.颈联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诗人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
【小题2】《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中都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寒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小题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的首句中,诗人拿菊花与百花对比,突出其“独立”的特性。 |
B.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抱香不凋,抒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
C.“抱”字十分传神,把寒菊在北风中的顽强和坚贞表现的淋漓尽致。 |
D.此诗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
E.本诗语言质朴,意蕴丰富,彰显了诗歌的特色。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题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小题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题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小题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