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韩仲止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

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

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B.“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D.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小题2】尾联是如何表达思想情感的?与前面内容有什么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1 12: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泪痕深”三字则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
B.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C.颔联前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臣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D.尾联故意宕开,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梧桐语、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小题2】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时时酿酒为______________ (2)庶几乎不负古人者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