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韩元吉,字无咎,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此词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因将与友人分别,词人约友人一同喝酒话别。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E. 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在分别之际,两人互赠诗文。
【小题2】作者的“愁”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瑞鹧鸪·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①  张元干②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③,醉来赢取自由身。
[注]①胡邦衡,名铨,南宋爱国名臣,题目中“新句”,作于其乞斩主和派秦桧等失败被贬后。②张元干,入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李纲麾下,遭秦桧陷害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③底数:事情的原委或始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次韵”,要求作者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本词是作者得胡邦衡新作之后以“次韵”方式写成的。
B.开头一句,借用杜甫《可叹》的名句“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用语峻峭,直写世事的变幻莫测。
C.第四句中的“同赋惜馀春”,既紧扣题目“次韵”二字,又暗含作者与胡邦衡有相同的命运、相同的情感之意。
D.下片“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承上转下,表明词人心中眼前风光与中原风光完全相同,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
E. 这首词的构思新颖,融世事于风景之中,如“雨后飞花”描写暮春时节雨后花落,也暗点南宋朝廷前途飘摇不定。
【小题2】这首词表现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眼前的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使他联想到故园的春日。
B.“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并以生机勃勃的春景正衬自己的衰飒老气。
D.第三联“似青似白”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照应题目“晴”字。
E. 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他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是完全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潆”则是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春流岸岸深”。
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屋破漏雨,悲伤痛苦,体现了诗人和农民一样生活艰辛。
【小题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春思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①,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②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③如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注:①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②翻:反而,反倒。③宝奁:妇女装铜镜用的镜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在”二字暗示春风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深闺。
B.词下片抒情,“恨游丝短”正面抒写了女子情意之长。
C.“罗带缓”侧面刻画出因日久相思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D.词上下片一、二、四句押仄声韵,韵律谐调,情意款款。
【小题2】该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请简析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浣溪沙•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②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由知潭州调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作《念奴娇•过洞庭》词 。②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小题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 “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表达了词人被贬官后内心的凄凉之感。
【小题2】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注]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目的。“留别”是诗人写诗赠给离别的人以作纪念。
B.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有难舍之情,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
C.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D.第五句写诗人的高兴,第六句写诗人劝慰田翁们要好好生活,不要互相思念。
E.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小题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域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本诗是1278年诗人战败被俘后,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语言和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既细致地描绘出霖雨带来的清凉舒适之感,又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不愁屋漏无干处,只喜旱情得缓解。侧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关心民生、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C.“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的 “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 “春流岸岸深”。
D.本诗不用奇字僻韵,语言流爽轻快,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突出诗人喜雨爱民的心情。
【小题2】对本诗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久晴不雨,秋禾枯焦;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诗歌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愿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心情。
B.首联写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忽然梦见天降甘霖,一扫白天烈日的余威,变“一夕骄阳”为“梦回凉冷”。
C.秋雨梧桐,常表达愁思,作者却说它是最佳音,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突出了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D.尾联先写诗人自己没有田地仍然因为下雨欢欣鼓舞的心情,又进一步写出了农民盼望好收成的急切心情。
【小题3】诗歌写出了秋雨哪些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这些特点?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陚(注)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朝廷不理睬作者为收复中原所提的积极可行的建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者在本词中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