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赏心亭①
陆 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①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陆游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两处并简要分析。
登赏心亭①
陆 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①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陆游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岁月遒”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一段不平常岁月。 |
B.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 |
C.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略显萧瑟却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 |
D.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为线索,使全篇浑然一体。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小题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小题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浣溪沙·洞庭(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小题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凄清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嘲
(宋)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限四字),全诗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小题2】分析尾联在诗中的作用。
自嘲
(宋)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限四字),全诗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小题2】分析尾联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嘉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观书有感二首
朱嘉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激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辛弃疾
敧枕婆娑两鬓霜。起听檐溜碎喧江。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注释)豫章:元济之家乡。檐溜:指檐沟流下的水。玉筯:一作“玉箸”,此处指眼泪。淋浪:淋漓,形容畅快、痛快。
【小题1】词中的元济之形象有什么特点?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简析上片“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的表达效果。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辛弃疾
敧枕婆娑两鬓霜。起听檐溜碎喧江。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注释)豫章:元济之家乡。檐溜:指檐沟流下的水。玉筯:一作“玉箸”,此处指眼泪。淋浪:淋漓,形容畅快、痛快。
【小题1】词中的元济之形象有什么特点?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简析上片“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小题1】“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汝”是谁?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2】请简要赏析画线句的妙处。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小题1】“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汝”是谁?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小题2】请简要赏析画线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川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川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斜阳草树”六句,盛赞刘裕北伐的雄姿和声威,这与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 |
B.上阕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英雄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
C.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不逢迎权贵而未被重用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报国心切,苦于年老体弱的复杂心情。 |
D.全词将词人的政治见解与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现出来,富有诗意美;用典贴切,寄意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孟子和孔子、荀子并称为“儒家三圣”,其中孔子被称为“_____”,孟子被称为“_____”,荀子被称为“______”。
【小题3】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节选自《孟子集注》)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小题2】孟子和孔子、荀子并称为“儒家三圣”,其中孔子被称为“_____”,孟子被称为“_____”,荀子被称为“______”。
【小题3】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②,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②,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
C.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所见景象“有日”“云冻”“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
D.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