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语言和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既细致地描绘出霖雨带来的清凉舒适之感,又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不愁屋漏无干处,只喜旱情得缓解。侧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关心民生、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C.“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的 “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 “春流岸岸深”。
D.本诗不用奇字僻韵,语言流爽轻快,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突出诗人喜雨爱民的心情。
【小题2】对本诗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久晴不雨,秋禾枯焦;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诗歌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愿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心情。
B.首联写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忽然梦见天降甘霖,一扫白天烈日的余威,变“一夕骄阳”为“梦回凉冷”。
C.秋雨梧桐,常表达愁思,作者却说它是最佳音,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突出了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D.尾联先写诗人自己没有田地仍然因为下雨欢欣鼓舞的心情,又进一步写出了农民盼望好收成的急切心情。
【小题3】诗歌写出了秋雨哪些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这些特点?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8 09:2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德佑二年岁旦二首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诗歌鉴赏)这两首诗写在元兵攻占苏州之时,那时作者正在苏州。德祐是宋恭帝的年号,作诗时宋恭帝还在临安(不久临安沦陷)。他在这两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悲痛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怅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不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B.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收复失地的远大梦想。
C.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D.其二“此地暂胡马”意思是元军并不想长期占领苏州城,只是暂时驻军。
E.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题2】其二尾联中“荒城梅又春”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