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陚(注)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朝廷不理睬作者为收复中原所提的积极可行的建议。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者在本词中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8 08: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②!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抽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作者力主抗金,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遭到百般打击。淳熙八年(1181)末,任江南西路 安抚使的他被罢官,不得不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十年之久。据考证,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②鹈(tí)鴂(jué):即杜鸦。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好象有人要折,而且一折就立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
B.上阕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柳,共伊同摘”的往事,拓展了意境。
C.“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牡丹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牡丹花的洁白和迎风得意的姿态。
D.这首词虽然是饯别之作,却一直不提离别,直到结尾,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因离别”,即戛然而止,艺术效果更佳。
E. 这首词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寓意深远。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正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小题2】“愁”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