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春流岸岸深”。
C.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小题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南宋)张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小题1】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
【小题2】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小题3】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小题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读 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   明
王禹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①元元:人民、百姓。
【小题1】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由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陆诗前两句属于间接抒情,表意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C.陆诗的三、四句细节描写真实,油灯的意象比较典型,整体表意平中见奇。
D.王诗第三句写邻家也来借新火,可见邻家比诗人家还要穷,心酸溢于言表。
E. 陆诗浅易平淡,王诗平淡质朴,但是在立意上陆游一诗更关注百姓疾苦。
【小题2】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选自《沧浪诗话·诗辨》)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即 以 李 杜 二 集 枕 藉 观之 如 今 人 之 治 经 然 后 博 取 盛 唐 名 家 酝 酿 胸 中 久 之 自 然 悟 入 虽 学 之 不 至 亦 不 失 正 路
【小题2】《沧浪诗话》作者是谁?钱钟书也曾写过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这本著作叫什么?
【小题3】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学习写诗的几点建议。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 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在接近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小题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状况。
B.颔联抓住“一点烽”“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追昔,在远观与仰视中想到岁月空逝,大宋复兴无期,不觉愁绪滚滚,涌上心头。
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搔首”“倚楼”不禁考问,谁是兴国的英雄?谁是扭转乾坤的豪杰?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深沉的悲观失望之情。
【小题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故都汴京。③梁州:治所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地点、时令及感受,照应标题。“藜杖”写出了诗人拄杖登楼的情景,而“卷地” 一词则生动地表现出风势的猛烈。
B.诗歌颔联借叙述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军情紧急。而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杜陵秋”的信息,诗人仰观,况味更浓。
C.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严谨,意象选择精当,动作描写简约,刻画出的诗人形象鲜明而有情。而两联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让表达更深婉含蓄。
D.诗歌尾联承接前意,借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暗指诗人驻守边地在军中吟诗之事。此联两句虚实融合,自然精妙,读之深沉动人。
【小题2】本诗诗眼为“愁”字,那么作者因何而“愁”呢?请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少年
曹组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追忆往日的一次游宴。“年时”即当年。具体时间从后文可知为临近清明。三句同用“年时”二字开头,加重了感情色彩,新颖别致。
B.任何人都曾有过欢乐赏心的事,但事过境迁,良辰不再,往日的欢快事,回头来看就已是陈旧的痕迹。“想前欢,尽成陈迹”明显紧承上句而来,且从中可以窥见《兰亭集序》的影子。
C.词的含义清晰,落点在告诫后人珍惜光阴,不要虚度年华,无所事事,正如白居易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这首伤春词,实际抒发的是念旧怀人之情——旧地重游,景色如昔,可是往日的酒伴不能一同游宴了。抚今追昔,于是引起了对同游者的怀思。字里行间传达出无限深情。
【小题2】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试与本词结尾“把阑干暗拍”比较,谈谈两词表现手法与情感的异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春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面对这种局面,陈与义写下了这首诗。②甘泉:汉代行宫,因在甘泉山上而得名。③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④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直叙国事,指出朝廷对金兵的进犯毫无对策。诗人感叹朝廷无能,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
B.第二句以“甘泉”借指宋皇宫,直陈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到达了内地。
C.诗人起初对在南宋京城里听到宋王朝军队战马的嘶鸣感到奇怪,突出对时局恶化的疑虑和担忧。
D.“岂知”具有强烈的惊叹意味,哪里知道高宗已逃到东南方的海上!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失望。
E. 尾联写长沙太守向子湮率领疲弱力单的军队敢于抵挡侵略军的锋锐之气,又让诗人满怀希望。
【小题2】本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