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情感表达技巧。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从描写角度看,“丝丝杨柳丝丝雨”属于 描写,“春在溟濛处”属于 描写。【小题2】简要赏析这首词的情感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木筏。 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木筏。 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
B.“草草杯盘”表明词人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情。 |
C.“后日相思”两句是说词人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
D.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日赏新睛。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疑,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价此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词的下片。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日赏新睛。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疑,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既抒怀人之感,又生伤春之情。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借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寒怆之感。 |
B.“愁草瘗花铭”一句意密而情浓,作者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反映在此五字中了。 |
C.“楼前绿暗分携路”,“绿暗”与前两句相照应,暗示春花在风雨中凋零的状况,该句抒发了作者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 |
D.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离别。本词中的“一丝柳寸柔情”,也是取此意,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可谓语浅意深。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宁少蕴。1138年再次知建康府,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此词大约作于这个时期。②云中: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都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奋勇抗击匈奴。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作品表现了词人哪几种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宁少蕴。1138年再次知建康府,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此词大约作于这个时期。②云中: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都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奋勇抗击匈奴。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们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
B.“叠鼓”两句,写出破晓时分,军鼓震啊,武士手持雕弓,走马飞驰的豪壮场面,视听结合,振奋人心。 |
C.“争”字写座中宾客正当盛年,习射武场得胜,嘲笑衰翁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使人顿生衰病之叹。 |
D.词的上片言“回望”千里江山,结句说“回首”云中都发出许多感慨。前后呼应,使词作结构浑然一体。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结合全词,下列对“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一句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此句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
【小题3】“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
B.“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句中的“花影吹笙”,即在花影下吹笙,笙的音乐声与扶疏花影互相映衬,显得空灵剔透,朦胧含蓄。 |
C.下片“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 |
D.词中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
A.此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
B.此句传达出作者享受夏夜清凉的惬意之感。 |
C.此句表现了作者对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不屑和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坚守。 |
D.此句流露出作者归隐石湖后内心淡淡的落寞和伤感。 |
【小题3】“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两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方面加以赏析。
一剪梅 宿龙游朱氏楼
(宋)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 |
B.词中“卷帘看”这一动作不断重复,形成复沓之势,表明词人想急切望到故乡,以解思念之渴。 |
C.作者创设独特的时空情境,“宽”对应“小”,拉开视野的宽度,“暮”呼应“朝”,拓展时间的长度。 |
D.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不堪忍受春寒,故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 |
E.词中重复展现敲打栏杆这一细节,一“敲”一“拍”,一遍一遍,突出其愁之浓,其情之切。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钜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项 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项 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来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小令。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
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
D.“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