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书愤(其一)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书愤(其一)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已经老迈,却不被重用,只能“卧泽中”,让天地照出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表明诗人已经对朝廷完全失去了信心。 |
B.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抗金报国的忠心如同这两个人一样,非常坚定,至死不改。 |
C.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是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 |
D.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似,表达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理想抱负。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 ①
赵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 ①
赵鼎②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③舣:停船靠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首句“霜露日凄凉”交代了时间与地点。“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
B.用反衬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反衬出大雁的孤寂、凄凉的处境。 |
C.这首词的上片写北雁南飞“不成行”“吊影苍波”,处境苍凉,这是对“雁”的直接描写。 |
D.下片中的“重阳”与题目中的“九日”相照应,是本词的“词眼”,点明了主题和情感。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节选)
宋·陆游
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
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八》)
(注)雠,仇也。泚吾颡:形容汗出额上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丙午十月十三夜梦过一大冢傍人为余言此荆轲(节选)
宋·陆游
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
国雠久不复,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薄酹神所飨。
(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八》)
(注)雠,仇也。泚吾颡:形容汗出额上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荆轲墓荆棘丛生、狐兔乱窜的荒芜之态,意在说明荆轲距离当下已经很遥远。 |
B.“悲歌易水寒”中的“悲歌”,是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 |
C.诗的第三联转到现实,“国雠久不复”指北方的大好江山被金国霸占已久,尚未恢复。 |
D.“惊觉泚吾颡”“何时真过兹”中的“觉”“真”二字与题目“梦过一大冢”照应。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 画
[宋]李 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擅长淡墨山水画,初时无人赏识,靠卖字画糊口,生活极艰辛。②燕脂:即胭脂,妇女常用的红色化妆品。
【小题1】本诗题为“题画”,可诗句内容却分为两层,试就此内容作简单分析。
【小题2】诗中第三句的“时人”指哪类人?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题 画
[宋]李 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擅长淡墨山水画,初时无人赏识,靠卖字画糊口,生活极艰辛。②燕脂:即胭脂,妇女常用的红色化妆品。
【小题1】本诗题为“题画”,可诗句内容却分为两层,试就此内容作简单分析。
【小题2】诗中第三句的“时人”指哪类人?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 漏 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陈匪石《旧时月色斋词谭》:“词……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请分析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梧桐”“细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作表达思念之情的意象,试举例说明。
更 漏 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陈匪石《旧时月色斋词谭》:“词……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请分析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梧桐”“细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作表达思念之情的意象,试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普明寺见梅
【宋】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普明寺见梅
【宋】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
B.“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
C.颈联是说今冬没有下雪又有什么关系,仅仅是让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诗人以梅衬雪。 |
D.“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创作背景:陆游在“西州落魄九年余”的五十四岁那一年,淳照五年(1178年)宋孝宗亲下诏令,调他回临安,似将重用。但不旋踵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后再调江西抚州供职,依然担任管理茶盐公事的七品佐僚。这首诗就是在抚州任内所作。②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③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④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首联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创作背景:陆游在“西州落魄九年余”的五十四岁那一年,淳照五年(1178年)宋孝宗亲下诏令,调他回临安,似将重用。但不旋踵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后再调江西抚州供职,依然担任管理茶盐公事的七品佐僚。这首诗就是在抚州任内所作。②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③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暑,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④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小题1】首联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②蛩:蟋蟀。③螿: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诗中所选意象较多,对意象的描写生动传神并且有所侧重。
【小题2】全诗四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怎样描写秋景的?
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①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②蛩:蟋蟀。③螿: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落笔常见又不起眼的庭草,以草的变化来点染秋意。 |
B.第二句诗人借助蟋蟀和蝉的鸣叫,渲染处全诗凄清悲凉的氛围。 |
C.第三句流露处浪迹江湖的诗人“远亲不如近邻“的生活体验。 |
D.诗人所写仅是庭院所见,不能表现出“秋日“的季节特征。 |
【小题2】全诗四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怎样描写秋景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小题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蕴含的情感。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小题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⑴“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⑵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⑴“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⑵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