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小令。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D.“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23 04: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

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茅山中。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洁志趣。
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自己的的孤寂感。
D.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2)简析“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哪两句?
(3)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大义感人

洪 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究至于肌肤而沦骨髓 浃:浸透
B.将士朝之 帅:带领
C.朋友失意,尚可   谢:道歉
D.庭凑拔刃弦弓以   逆:反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竟复国 微自文于君亲
B.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士先者
C.贼围张巡雍丘  若亡郑有益
D.召入谕曰 虽董以严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
(2)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3)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