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镜 湖 女
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①。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注释)此句指女子头上顶着荷叶作伞遮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月色新”是视觉感受,而“菱歌飘渺”是听觉感受,视听结合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情趣。
【小题2】结合全诗,概括镜湖女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镜 湖 女
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①。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注释)此句指女子头上顶着荷叶作伞遮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事舟楫”写湖中的居民居于水边,都擅长划船,“作生业”写家家户户以船谋生。 |
B.“花样红”使用拟人手法写湖中的花朵鲜艳夺目,给人以特别的美感。 |
C.“乱荷叶”写女子坐在小船上摆动伞把荷叶上下翻动。 |
D.“月色新”写日暮景色,暗示时间转换。“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
【小题2】结合全诗,概括镜湖女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
C.“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胸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
【小题2】文中的“义山”、“六一”分别是谁的号?
【小题3】豫章被称为“本朝诗家宗祖”,他在诗歌创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
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杨、刘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寻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
(节选自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
【小题2】文中的“义山”、“六一”分别是谁的号?
【小题3】豫章被称为“本朝诗家宗祖”,他在诗歌创作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有删改)
【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小题3】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有删改)
【注释】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九日”与“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之感。 |
C.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
D.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南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谈谈你对第二首最后一句中“望”字的理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起笔写银河西坠,苍茫静寂,“一再”二字可见诗人已百感暗集。 |
B.第一首三、四句中的“欲”“怆”二字表现了诗人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
C.第一首写得雄浑辽阔,第二首则显得沉郁顿挫,这两首诗歌特点略有不同。 |
D.第二首第三句“泪尽”一词饱含无限辛酸,以“胡尘”作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
古代诗文阅读
游山西村
[ 宋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题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小题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的意思简要分析。
游山西村
[ 宋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题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小题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的意思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辛西立春 吕本中
中原扰扰尚胡尘,坚坐江南懒问津。 漫读旧诗如昨梦,却疑往事是前身。
子桑自了经时病,原宪长甘一味贫。 刺忍雪寒君莫病,土牛花胜已迎春。注:①作者南渡后官至中书舍人,上书言恢复大计,触犯秦桧等主和派,被弹劾免官。②子桑与原宪均为《庄子》中出现的人物,皆富有个性,生活清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的首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辛西立春 吕本中
中原扰扰尚胡尘,坚坐江南懒问津。 漫读旧诗如昨梦,却疑往事是前身。
子桑自了经时病,原宪长甘一味贫。 刺忍雪寒君莫病,土牛花胜已迎春。注:①作者南渡后官至中书舍人,上书言恢复大计,触犯秦桧等主和派,被弹劾免官。②子桑与原宪均为《庄子》中出现的人物,皆富有个性,生活清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读”一联感慨往事如梦,看似心态超然平和,实则往事难以忘却 |
B.诗人以古代两位寒士自喻,表达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 |
C.诗歌尾联劝大家不要因寒冷而沮丧,春天已然来临,未来还有希望。 |
D.诗歌从感时到忆旧,再到述怀,最后以迎春扣题,全诗情感昂扬积极。 |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A.“西江月”为词牌名,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标题。 |
B.“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山河碎,志不达,峥嵘岁月,挥之不去。 |
C.“百年”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
D.“早趁”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催租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突显主旨。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E.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
B.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
D.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