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此诗写于“靖康之变”后两年,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且与主战派力主定都南京。②宇县:指天下。③“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如谢艾、顾荣)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中“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毛为饰的旗,用来指皇帝,“周宇县”写出皇帝在战乱中的辗转之态。
C.尾联中“共说”一词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诗人认为金陵呈现的“龙虎气”是天子之气。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兵乱,下句叹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一定的因果关系,工整精巧,一气呵成。
E. 诗人用“风尘”指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问讯”写作者探听湖上的景色,是为了烘托后文“重来”的惊喜。
B.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C.“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D.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小题2】请指出结尾两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小题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门前的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肠。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抒发了作者空在四方飘游无所成就的自责自罪、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B.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首词的语言却显得很华丽含蓄,表达了词人对官场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C.这首词中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的,词人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景象,看上去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D.此词用词看似平常,而实际上很巧妙。一个“破”字写出了桑叶在春风中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有动态感,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鸣”字虽是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的悠闲神态。
E. 古人用“斜日”“寒林”“暮鸦”这类冷色调的意象构成一片萧条肃杀的景象,而作者在这样的画面中加了一个动词“点”——“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就使这种萧条肃杀的氛围更加浓重。
【小题2】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并简析其作用。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小题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 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②木末:树梢。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乾坤虽大愁难著”,化实为虚,乾坤虽大却安放不下诗人的愁情。
E. 词人借凭栏所见之景,抒发了老当益壮、力图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
【小题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抒发了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无论虚实景物都富含情感。
B.“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眉来眼去”指眼前山水的美好,诗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有着共同的悲凉情怀。
E. 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小题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别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谒金门•怀旧故居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①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

【小题1】“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在上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卧病书怀
陆游
衮衮年光挽不留,即今已白五分头。
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
青海战云临贼垒,黑山飞雪洒貂裘。
丈夫有志终难料,憔悴渔村死即休。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出本诗为诗人病中抒发内心情感之作。
B.“衮衮”一句形象地写出时光停滞好似永无尽头。
C.“青海”“黑山”两句描写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D.这首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音韵和谐。
【小题2】“病中对酒犹思醉,梦里逢人亦说愁”一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小题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外一首抒怀诗《书愤》。比较这首诗和《卧病书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秀道中①(南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润”字不仅有身体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尾联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D.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小题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