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 苏辙(1039-1112)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黄州快哉亭记》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人 不 堪 其 忧 颜 子 不 改 其 乐 私 以 为 虽 不 欲 仕 然 抱 关 击 柝 尚 可自 养 而 不 害 于 学何 至 困 辱 贫窭 自 苦 如 此
【小题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品名),后来有成语“_____________”形容颜回这一品质。
【小题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隋论
苏辙
①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③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及观秦,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文本有删减)
【小题1】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A.矣 | B.欤 | C.也 | D.焉 |
【小题3】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
B.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
C.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
【小题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首段中“术”的理解。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本语段作者是_______,号________。【小题2】加点字解释
(1)风云开阖(__________) (2)动心骇目(___________)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___________)(4)窃会计之余功(__________)
【小题3】句子翻译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4】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
游西湖
苏 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平民。【小题1】高中阶段学过苏辙的散文名篇是《 》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笔带过十年的生活。“湖上重游”点题。 |
B.颈联抒发了没有志趣相同的人的孤独之感。 |
C.尾联“归去”句主要抒发出一种愤慨之情。 |
D.这首诗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苏辙晚年的生活。 |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西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本文作者苏辙,字________,与其父________、其兄________,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变化倏忽(____________) (2)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____________)
(3)而风何与焉(___________) (4)将何适而非快?(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是哪一项 ( )
A.江出西陵 |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C.使其中不自得 | D.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A.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B.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 D.辇来于秦 |
(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2)此皆骚人思士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小题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小题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沟通。 |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量为己必贻俗患(___________)(2)子瞻既冠而学成(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苏历、乐毅之徒通其意 |
D.其谁肯信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A.今将集而并录之 / 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B.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C.今将集而并录之/ 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D.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小题1】苏辙,字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作品集《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瞻)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