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术策五

(宋)苏辙

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上之人之则惧   刑:刑法
B.坏堤防、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 蹙:通“蹴”,踩、踏
D.曲直相犯   犯 :冲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事有若缓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为声
B.因其入而导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党 定乎内外
D.顺适其意也    有杀身成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小题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5处)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2 11:0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 轩 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部使者府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府门  败:冲毁
B. 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用
C. 旦则复出职 营:谋生
D. 其华而收其实 落:抛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克支其欹斜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 易穷饿不怨  潦水尽寒潭清
C. 假部使者府居 斧斤时入山林
D. 而不害学    见笑大方之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 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分享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 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强了“记”的真实感。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B.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D.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小题2】下列对上述文中加点的词及教材涉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原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
B.山西、山东,这里的“山”通常指崤山,而《过秦论》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就是指崤山以东。
C.苏辙,字子由。字,也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但只有男子成年后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
D.六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的六本经书,在古代还指读书人应该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括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作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达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同类题3

阅读古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mǐn)勉: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海康    迁:搬家B.吾前后和其诗百数十篇  凡:一共
C.性刚才拙,与物多  忤:感触D.吾少而穷苦,以家贫    每:每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见老人衰惫气 失向来烟霞
B.追和古人,则始东坡    转徙江湖之间
C.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    歌赠之
D.岂独好诗也哉  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小题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注)①擅:据有。②形便:地理形势有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矣 困:困窘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①而四国休息内    ②齐人勿附
C.①未可专罪秦也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浅  ②子孙视不甚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

(注)①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小题3】简析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