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这首诗颈联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5 11:4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题各题。

巢谷(苏辙)

(1)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2)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噶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3)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従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朝廷稍之 (2)妻子不免寒饿
(3)及存宝得罪,将就 (4)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报刘之短矣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呈卷,即署第一
D.相如广成传舍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幼识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亦强资遣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君意善 叩之寺僧,史公可法也
D.阅橐中,无数千钱    则或咎欲出者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2)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
【小题5】联系全文,对巢谷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 (2)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__________)
(3)西山之白云(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览观江流之胜/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
B.波流浸灌,海相若/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C.昼舟楫出没于其前/此人之变也
D.夫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小题4】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隋 论
宋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自去 信:放任
B.寸尺取 攘:通“壤”,土壤
C.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 曩:以前,过去的
D.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无聊:贫穷无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剑阁峥嵘崔嵬
B.绝天下之望/勇气闻于诸侯
C.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而独死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
(2)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小题4】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氏浩然堂记

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①,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
【小题1】对“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理解正确的一项
A.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请替我分析其中的缘故。
B.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是很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其中的缘故。
C.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吴君的想法,请给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D.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命名者的想法,请替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小题2】简析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文中与之相呼应的语句是:
【小题4】作者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有所变动,你认为这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小题5】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