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下列句中词语的含义。
①薄言采之   薄言:___________
②薄言有之   有:___________
③薄言掇之   掇:___________
④薄言捋之   捋:___________
⑤薄言袺之   袺:___________
⑥薄言襭之   襭:___________
⑦多博村酤劳苦辛   酤:___________
⑧闭归来真了事   廪: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0-23 06:50: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撩起下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C.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D.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改官。在之前后加字以区别,如“转迁”指调职;“左迁”指降职。本文中指贬职。
B.幅巾,本指条形帛巾,这里戴着帛巾。古代男子以帛巾裹头束发,以示儒雅风流,超凡脱俗。
C.陵阜,文中指冈陵土丘。陵,大土山;后引申为“坟墓”。秦以后专称帝王的坟墓。阜,指凸起的土山。
D.移日,日影移动,文中的意思是指时间过得很快,与“移时”“移晷”的意思基本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妙。文章既描写苏轼游山建亭的行动,又极力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二者相辅相承。
B.文章内容有“三乐”。一是游山玩水,建亭赏景,赏心悦目之乐;二是寄情山水,怡然自适之乐;三是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超然洒脱之乐。
C.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技巧,熔比喻、排比、反问于一炉;句式整散结合,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D.本文情感深沉而丰富。与《前赤壁赋》一样,两篇文章都在伤时忧国的同时,在景物的描写中表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
(2)人有遇不之变
(3)昔楚襄王宋玉
(4)将何往而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览观江流之胜    不物伤性
B.将何而非快穷耳  目之胜以自也哉
C.使中不自得此    中宜有以过人者
D.周瑜、陆逊所骋骛 庶人安得共
【小题3】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选出分析正确的一组(  )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③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④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
A直如引绳,高三     寻:
B惟杉能其性,不扶而直 遂: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堂始军六曹吏所居 秦则无礼,何施之
B.求之人  庚辰,将殡曲沃
C.以直过之 左右免胄
D.作堂而“直节”命焉。 释左骖,公命赠孟明
【小题3】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巨杉的“____________”(原文词语)之性即是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此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________________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最后,作者写客醉而歌,畅抒胸怀,实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