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难确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D.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     隙:矛盾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为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B.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
C.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 孰能讥之乎
D.故莫如厚韩亲魏摈秦  赵亦盛设兵待秦
【小题4】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   )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小题5】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小题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8 12:1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③,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③谯: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 审:慎重
B. 今遗黎既残酷 被:遭受
C. 遂使戎狄乘 衅:间隙、破绽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 市:交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违此二者,求成功  未能定秦,狼狈
B. 人有奋击志 不胜犬马怖惧
C. 梁武志并吞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D. 帝以逖豫州刺史    故人争之用
【小题3】祖逖在得到晋元帝任用后,采取哪些措施逐步增强实力?请分条概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2)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袱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B.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C.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D.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庚寅,是汉族干支纪法的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7个。
C.天伦,原指自然的伦常关系,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D.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D.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2)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人坠矣,后生安所复仰?”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甚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敛。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会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小题1】解释加点字词
(1)冠,学通经史( ) (2)卒城以闻(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2)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小题3】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B.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C.渺渺兮予怀(《前赤壁赋》)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小题4】请用“/”的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把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
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十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通“痢”,泄泻。②懑:胸闷。③弭耳:贴耳,顺服的样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德其妻,以其子与人(_______) ⑵吾不复矣 (_______)
⑶张公安道知秦州(_______) ⑷德道本末 (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猛兽能识人气/有道者B.故弱者侮/不自而物见之矣
C.其子与人/德不顾死D.未尝动/候者所执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孟德对山林的喜好到了痴迷的地步,文中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
【小题5】苏轼在《书孟德传后》一文中说道:“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结合这句话的内容,谈谈你对《孟德传》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