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难确的一项是(   )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
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怪罪
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  窥:窥探
D.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     隙:矛盾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常为深思远虑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B.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  冰,水为之,而寒
C.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 孰能讥之乎
D.故莫如厚韩亲魏摈秦  赵亦盛设兵待秦
【小题4】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   )
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小题5】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
【小题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8 12:1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隋 论
苏 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尽,而独死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弊安在哉 果:究竟,到底
B.韩、魏压其 冲:要塞
C.寸尺取 攘:通“壤”,土壤
D.谋臣旧将,诛灭尽 略:全,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崔嵬
B.绝天下之望     愿十五城请易璧
C.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独死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   )
①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③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④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⑤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⑥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战,而秦国却凭借崤山或华山以西不过千里之地夺得了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取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全死在杨素手中,以致隋朝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从容和缓,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2)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俨:陶渊明的儿子舒俨。
【小题1】本文的标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的意思是:
【小题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_____)
(2)而实腴(_______)
(3)性刚才拙,与物多(______)
(4)渊明临终,告俨等(______)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葺茅竹居之 其诗质实绮
B.图史为园囿 遗后之君子
C.子瞻仕,其出入进退 沛然如川方至
D.为我志之 必有以处之矣
【小题4】苏辙在本文中引用了较多的苏轼的书信,有什么作用?
【小题5】苏轼的书信和苏辙的文本都谈及陶渊明,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6】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沟通。
【小题3】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