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本语段作者是_______,号________。
【小题2】加点字解释
(1)风云开(__________)    (2)心骇目(___________)
(3)昔楚襄王宋玉、景差(___________)(4)会计之余功(__________)
【小题3】句子翻译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4】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2 10:51: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 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而学成,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 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 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在文中指成年。
C.先,敬辞,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健在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苏辙

①孟德者,神勇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戌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为侯者所执。德具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足道哉?

(有删改)

注释:①神勇\禁卫军的军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德具本末(__________)
(2)而其色于面颜(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神勇退卒也/曾何猛兽足道哉
B.其子与人/德不顾死
C.凡猛兽能识人气/大女郎也
D.人望知之/拔剑切啖之
【小题3】孟徳对山林的爱好到了痴迷的地歩,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4】作者称孟德为“有道者”,请结合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议论,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他们身上的“浩然之气”。
苏武   司马迁   文天祥   孟子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郊”“野”,互文,泛指国土。疆埸(yì),疆界。
(苏辙《六国论》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愤西向 西向:向西,指抗秦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对着,向着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答案
【小题2】下列黑体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D.而四国休息于内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苏辙所说的“天下之势”是“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
A直如引绳,高三     寻:
B惟杉能其性,不扶而直 遂: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堂始军六曹吏所居 秦则无礼,何施之
B.求之人  庚辰,将殡曲沃
C.以直过之 左右免胄
D.作堂而“直节”命焉。 释左骖,公命赠孟明
【小题3】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巨杉的“____________”(原文词语)之性即是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此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________________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最后,作者写客醉而歌,畅抒胸怀,实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奏,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栾城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咎:责备
B.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护
C.委区区之韩、魏   委:托付
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完:保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六国错误做法的一组是( )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B.①②⑤C.③④⑥D.③⑤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3)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