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盛,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博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其一二 志:记住、记得
B.然后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    兼:并列、并行
D.未有不为者    病:问题、毛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复遗诸子     夫夷近,则游者众
B.仁者见之以为仁 请事语矣
C.学于古训,有获  度我至军中,公
D.汝以予为多学识之者欤   坐假寐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如果他们)能接受这些书并践行(书中道理),我的后代们就差不多(很好了)
B.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我们(农民)并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只是能滋养它们而且不伤害它们的本性罢了
C.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喜好仁德却不好好学习,他就容易被蒙蔽而且会变愚蠢
D.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
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
【小题4】文中子路认为不必读书,而孔子与其意见不同,请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各自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3 11: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日:“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日:“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苏辙《巢谷传》)

注释①绍圣: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B.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C.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D.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妻子,文中解释为“妻儿”,这是古今词语在演变中出现的词义缩小现象,如“将军战河北”中的“河”。
C.金石,原指金和美石之类,后可指代乐器、丹药和镌刻文字的钟鼎碑碣之类的物件,喻指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D.蛮,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有指南方汉族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崇尚武学。他先是学文,后弃其旧学,学习骑射;在游历秦凤、泾原期间,结交英雄豪杰。
B.巢谷重情重义。他与韩存宝结为金石之交,韩存宝遇难,他以身冒险,不负韩存宝交给自己的重托。
C.巢谷不趋炎附势。苏辙兄弟获罪被贬,亲友避之不及,士大夫都忌讳与他们兄弟交往,巢谷却不顾年高路远,前去拜访。
D.文章通过选取“弃文学武”“金石之交”“万里步行”三则典型事例,抒发了作者对巢谷的崇敬之情,也流露出对他“弃文学武”“而不中第”的委婉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
(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而校之   缉: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贼     贼:偷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小题5】将下面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庐之西南为亭(__________) (2)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__________)
(3)西山之白云(__________)    (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览观江流之胜/穷耳目之胜自适也哉
B.波流浸灌,海相若/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
C.昼舟楫出没于其前/此人之变也
D.夫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小题4】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①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小题1】本文和《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为同一人,他是宋代的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题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   :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  :低垂
C.德自死矣自  :自己料想
D.世之君子皆有所 :拜访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东坡在读到弟弟的这篇文章之后,在他的《书<孟德传>后》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你读完《孟德传》后,你认为孟德有什么让你感到与众不同的地方呢?(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可抄原文。)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遂相与之。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欲以成吾亭邪?”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 pō 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④睥睨( pì nì):斜视,表示有所打算。⑤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之深,力极而息  穷:困窘
B.不足以众客 席:坐
C.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D.遂相与之  营:建造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小题3】第①段说“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意思是“因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请根据此段回答“这样的生活”指什么。
【小题4】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 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 源自旷达的心境。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