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直被称为写景名句,有人评论其为“天然句法”,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而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富有表现力,形象地描绘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响声,以及卷起无数雪一样的浪花的汹涌波涛。寥寥13字,绘声绘色地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而“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慨。但在词的最后,词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诗文,也使黄州名扬天下,因此,有人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你是怎么看的呢?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赤壁赋》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
当前题号:5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苏轼的这篇赋情、景、理紧密融合,试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赤壁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南乡子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氓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睛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小题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B.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
C.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D.勾践之困于会稽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