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赤壁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0 01:4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宝绘堂记    苏轼

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②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笫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⑤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B.乎C.也D.哉
【小题2】对第④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绘堂坐落于驸马都尉私人住宅的东边。
B.宝绘堂的所藏书画都是王晋卿个人所有。
C.本段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和目的。
D.对于书画,“留意””而非“寓意”才是正确的态度。
【小题3】对文中与“寓意”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意于物”即寄情于物,即使微贱之物也能成为人的快乐。
B.古代的圣人并未抛弃可供享受的外物,但只是借以寄托情意。
C.王晋卿建造宝绘堂,就是践行“寓意于物”的最好例证。
D.钟繇等人“害其国”“凶其身”的事例是“寓意于物”的反面例证。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A.第①段开头B.第②段开头C.第③段开头D.第④段开头
【小题5】第②、③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凌虚台记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正确解释加点字。
①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②不足恃以长久
【小题2】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小题3】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小题4】联系第①、第②段,说说太守在此筑台的原因:
① ②
【小题5】“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小题6】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D.举匏樽以相属 属:同“嘱”嘱托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其皆出于此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顺流而东也
【小题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水为之而寒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