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红梅

宋 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小题1】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小题2】请鉴赏“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的艺术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8 10:4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曰“花山” 仲永生五年,未尝书具,忽啼求之
B.而葬之 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C.有碑道 樊哙则其盾以撞 卫士
D.唐浮图慧褒始于址 虽趣万殊,静躁不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褒禅山亦谓华山。 以故其后名曰“褒禅”。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址。    距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B.于是余有
C.火尚足以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小题4】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小题5】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D.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小题1】乙文中谈到的“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之一,写出高中课本中选自《史记》,并属于这个体例的一个篇名______
【小题2】甲文划线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将君王贤人与孔子的作对比,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
B.甲段认为孔子的见解是中原讲习六经的标准,孔子堪称至高无上的圣人。
C.乙段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
【小题5】《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miù)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3)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其后之曰“褒禅”
(2)其下平旷,有泉出   
(3)问其深,其好游者不能也   
(4)余之力尚足入,火尚足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记叙景物的顺序是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交代了游览的行踪。
B.开篇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C.第2段先详细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D.作者本应该继续寻幽访胜,走到前洞,因为听了倦怠者的话,退出洞来。一个“悔”字,概括出了作者的心情,引起下文的议论。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