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红梅

宋 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小题1】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小题2】请鉴赏“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的艺术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8 10:4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
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
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
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
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
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
B.有难予者曰 难:责难
C.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
D.特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将行也欤 雪九庙之耻
B.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以其无礼于晋
C.忧之其能合乎 其疾病而死
D.被发缨冠而救之 缇骑按剑而前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3)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4)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盍B.孰C.其D.何
【小题2】不符合作者为文主张的一项是(    )。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C.以适用为本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小题3】对第一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绝句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D.语言要讲究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小题4】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3)段进行分析。
【小题5】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扰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晦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传说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并自为其名
D.①于人为可讥   ②良日:“长于臣。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余之力足以入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
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
“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作者指出只有“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纵观全文,以记游为据,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小题5】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