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②指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起笔横空而来,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营造了宏阔的画面。
B.第二句视线拉近,描写眼前景物,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大大丰富了诗意。
C.第三、四句写夜色中金山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中极力表现了市井夜景的凄凉。
D.前六句诗,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
E. 第七、八句运用典故,含蓄抒发了诗人决意抛弃世间一切、遨游于神仙世界的出世想法。
【小题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9-07 08:1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逃,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训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面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用道也哉 胜: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穷源,深思慎取。
B.在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种安排是为了后文说理,颇具匠心。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用、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B.险以远,则至者少  远:偏远的地方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信,信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古人之观于天地  当其欣于所遇
C.然力足以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此余之所得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5】读《吕氏春秋·察传》故事,请结合《游褒禅山记》,借助王安石的一个观点,来阐述故事道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蝉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常之观 观:观察
B.盖音谬也 谬:错误
C.夫夷以近 夷:平坦
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独:唯独,只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险远    ②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然力足以至焉     ②于是余有叹
C.①古人观于天地    ②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①孰能讥之乎 ②而余亦悔随之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有泉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C.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D.常在于险远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A.非常之观
B.于是余有叹焉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褒之庐冢
【小题5】对第三段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6】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