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3~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以近,游者众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集中抒发了作者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与体会。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思想意识之所在。
B.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等,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
C.在“志”“力”“物”这三个条件中,“物”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
D.作者由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30 04:44: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逃,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训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面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何可胜用道也哉 胜: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穷源,深思慎取。
B.在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种安排是为了后文说理,颇具匠心。
C.文章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用、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