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C.惜其用武不终也D.二败三胜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
(2)暴秦之欲无 (__________________)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__________________)
(4)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根据《六国论》相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_____)
(2)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_____)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_____)
(4)《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B.小则获邑,则得城
C.故不战而强弱负已判矣D.能守其土,不赂秦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终继五国灭(迁:改变)
B.不在战矣(固:本来) 不得已(诚:实在)
C.以予人(举:全部) 则胜负之,存亡之理(数:天数,命运)
D.五国丧,齐亦不免矣(既:已经)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判:确定,断定)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五国(①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② )有远略,能守其土,(③ )不赂秦。是故(④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⑤ )之(⑥ )也。至丹以荆卿(⑦ )计,始(⑧ )祸焉。赵尝五战(⑨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⑩ ),李牧连(⑪ )之。(⑫ )牧(⑬ )谗诛,邯郸(⑭ )郡,惜其用武而不(⑮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向使(⑯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⑰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⑱ ),存亡之(⑲ ),(⑳ )与秦相较,或未易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秦之心,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鸣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B.“呜呼”,哀其结果之惨;“悲夫”,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C.第4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D.第5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① ),破灭之(② )也。或曰:六国互丧(③ ),(④ )赂秦耶?曰:不赂者(⑤ )赂者丧。(⑥ )失强(⑦ ),不能独(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⑨ )攻取之外,(⑩ )则(⑪ )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⑫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⑬    )先祖父(⑭ ),(⑮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⑯ (⑰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⑱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⑲ ),奉之(⑳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矣。至于 颠覆 ), )固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此言 )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作者主要用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
B.课文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C.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将土地拱手与人,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激发了敌人的侵吞欲望,遗患无穷。
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做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小题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论》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北宋统治者贿赂胡、西夏以求苟安的政策。
B.《六国论》中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燕、赵义不赂秦,最后战败而亡,持赞赏和惋惜的态度。
C.《阿房宫赋》就文体而言是一篇赋,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官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心术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B.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C.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D.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燃火叫“燧”,夜间放烟叫“烽”。 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
B.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
C.袒裼(tǎn xī):脱去上衣露出身体。
D.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设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蜥蜴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
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2)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六国论》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丧 互:交互。 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   厌:讨厌。
C.略秦耶 率:大概。 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D.后秦击赵者 再:两次。 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则得城 秦之所大欲
【小题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小题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论”是指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进言献策的交章,也是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取士的项目之一的文章体式。
B.《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文章借论六国破灭之史实,为当时统治者进言献策。
C.苏洵,字明允,“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字经》里的“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写的就是他。
D.苏洵的著作收集在《嘉祐集》里,“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苏洵和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