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五国既(①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②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③ )不赂秦。是故(④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⑤ )之效(⑥ )也。至丹以荆卿为(⑦ )计,始速(⑧ )祸焉。赵尝五战于(⑨ )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 ),李牧连却(⑪ )之。洎(⑫ )牧以(⑬ )谗诛,邯郸为(⑭ )郡,惜其用武而不终(⑮ )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向使(⑯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⑰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⑱ ),存亡之理(⑲ ),当(⑳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A.“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鸣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
B.“呜呼”,哀其结果之惨;“悲夫”,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
C.第4段是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喻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
D.第5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