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C.始祸焉 速:快速
D.李牧连之 却:使……退却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B.第一段末尾引用古人的话,强调了“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第二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
D.选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来说理,极具说服力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略)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追亡逐北:向北方
C.六国丧 互:交互、相继
D.诸侯之所亡:丢失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遗策 利乘便
B.尝十倍之地    日削月割,趋于亡
C.天下诸侯已困矣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相与一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在这样的情况下,秦人用尽全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译:秦人打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
D.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断,火就不灭。”这话说对了。
【小题4】下列对选文(一)(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秦国的兴起,与其地理优势以及君王积极推行变法有密切关系。
B.选文(一):各国诸侯面对强秦,从容地联合起来,聚合力量,用“连衡”对抗“合从”。
C.选文(二):“抱薪救火”的例子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D.选文(二):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画曲线处省略语段论证的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5】两篇选文均提到六国“赂秦”,各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暴秦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
B.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卒叫,函谷 举:拔,攻占。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 终继五国灭    迁:改变
D. 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全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祖死是  齐人勿附
B. 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 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 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小题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的情况,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B. 作者通过假设,得出的结论是“或未易量”,从反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C.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
D. 这段文字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相照应,形成一种总分论证的结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我:家居相近,又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2)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至此?富贵不足怪,吾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我   啖:吃
B.未成而 废:停止
C.京师 游:游学
D.大旆 建:树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亲戚故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乃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韩王送沛公
C.安知至此? 则或咎欲出者
D.吾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2)建大旆,从骑数百。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D.孙武、孙膑、孙文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召有司案图//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拜送书于庭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以有尺寸之地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A.②⑥⑦B.②③⑥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则获邑,则得城//且夫天下非小弱
B.能守其土,不赂秦//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削月割,以趋于亡//陈涉枢之子
D.天下之奇才//卒见相如
【小题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其势弱于秦//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洎牧以谗诛//铸以为金人十二
D.苟以天下之大//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小题7】下列各项都属于分析“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一项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④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8】简析最后两段的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轮辐盖轸,皆 有 职 乎 车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虽 然 去 轼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轼 乎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____;苏辙,字____。
【小题3】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六国论》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思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B.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晒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惜其用武不终也     至无所见不欲归
B.洎牧谗诛  醉则更相枕
C.向使三国各爱地     皆出于此乎
D.斯用兵效也 凌万顷茫然
【小题3】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B.齐国没有以地赂秦,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五国相继灭亡最终导致齐国独木难支,作者对齐国的灭亡抱有同情与惋惜的态度。
C.苏洵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而是针对现实,借古讽今,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D.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小题4】翻译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选自苏轼《六国论》)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条理:治理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
B.几世几年,剽掠势弱于秦
C.秦人视,亦不甚惜 国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以上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史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D.《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而苏轼的《六国论》则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