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汉·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B.始速祸焉    速:加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区区:少,小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度:推测,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辇来秦  非铦钩戟长铩也
B.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C.不知东方既白     陈涉
D.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然后六合为家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剖析齐、燕、赵三国因“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史实,着重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了申述,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中心论点。
B.甲文结尾针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朝廷“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意图。
C.乙文写秦始皇去世后,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灭亡,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乙文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将陈涉起义与秦王朝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实力不如诸侯,却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这正反映出秦朝灭亡,问题不在对手,而在于本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①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注]①重足:站立时双脚相叠,形容很害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B.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C.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D.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人称代词。秦代以前是人称代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自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的自称。
B.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月末,与“望”“既望”“晦”等均指农历每个月的特定日子。
C.苏洵:眉阳人,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世人并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稽,停留,拖延。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深领皇帝要旨。到任后,撤去守备军队,让郡县长官、老百姓一如既往地办公、生活,践行了皇帝的治理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B.张方平深得民众认可。当初他在“祸乱马上就要发生但还没有出现”之际走马上任,且连续两年让蜀地相安无事,所以当地百姓坚持为他塑像。
C.眉阳人苏洵赞誉张方平。张方平“为天子牧小民不倦”,并且治理好蜀地之后,他也毫无居功自傲之心。苏洵希望百姓世世代代牢记张方平的功德并为他塑像。
D.张方平深爱、厚待蜀地民众。他认为百姓如果生活在歧视和酷刑之下,很容易狠心抛下家人参与叛乱,所以他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地百姓,礼法行事。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2)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木假山记
苏洵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②,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选自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注]①孽:嫩芽,②濆(fén):水边高地。③踞肆:踞,同“倨”,指神态高傲舒展。
【小题1】第(1)段加点词“最幸者”“不幸者”分别指什么?
【小题2】赏析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3)段作者认为木假山“可敬”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说经历风雨侵蚀后未曾腐朽,又能逃脱被樵夫砍伐厄运的树木十分少见。
B.第(2)段末尾感叹“其理似不偶然”,表达了作者对造成树木种种不幸的天命的反抗。
C.第(3)段由家中所藏的木假山生发感慨,作者以木假山的山峰暗示自强自立的人格。
D.全文由树的生长写到木假山的特征,转合自如,最后以三个感叹号收束,引人深思。
【小题5】指出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概括全文主旨。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论

(宋)苏洵

天下有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及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可以时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也。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何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従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不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有大,有小知 知:通“智”,智慧
B.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四海 被:覆盖
C.吾独爱夫贤者之用其心而成功博也  约:节约
D.与左右誉阿而即墨者几人  毁: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贤人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俨其若君父之威     即今之傫在墓者也
C.而人不知吾不知其九也 不知东方既白
D.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功不成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将治国者分为“圣人”“贤人”“愚人”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提出论题:治国不能只凭“雷霆轰轰”,而应“用其明”。
C.后三段作者扣住“精”字,反复论证了愚者“功不成”是因为“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
D.文末以举其一而可知九的道理,强调了齐威王“易知而精之”,含有明显的讽谏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之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
(2)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既 不 能 常 又 不 能 时 悲 夫 殆 哉 夫 惟 大 知 而 后可 以 常 以其 所 及 济 其 所 不 及 而 后 可 以 时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①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④匈奴:契丹。

【小题1】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
【小题2】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______。
【小题3】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那实际
B.诸侯之所,与战败而亡者 亡:灭亡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也  效:效果,功效
D.向使三国各其地 爱:爱惜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孙视不甚惜     暴秦欲无厌
B.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   赢而不助五国也
C.不赂者赂者丧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相继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到了被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开始加速祸患。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成了秦国的郡邑。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5】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借古讽今,告诫宋王朝统治者以六国灭亡的史实为鉴的。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ɡǒnɡ):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濆(fén):水边高地。④数(shù):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⑤踞肆:傲慢放肆。踞,同“倨”。⑥庄栗:庄重谨敬。
【小题1】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与其子______、______并称“三苏”。
【小题2】“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一句中“最幸者”是指_______________, “不幸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这是一篇写木假山的记,首段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表现木材生长之难及木假山被发现之不易。
B.第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基本上是第一段内容的简单重复,只是个别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
C.本文不仅暗喻人才成长与被发现之不易,同时借木假山伟岸傲立之形象暗示人才应当保有自身高尚坚贞的人格。
D.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
【小题4】从第三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木假山“爱之”、感之、敬之的原因是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余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选自苏洵《项籍》)

【小题1】本文中作者认为导致项籍“死于垓下”的直接事件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要打胜仗必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3】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史实,于本文所说内容,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B.四面楚歌
C.横槊赋诗D.秋毫无犯
【小题5】作者认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小题6】本文将“才”、“虑”、“量”这三者,作为评价天下英雄的标准,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