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 晏殊(991-1055)
- 《踏莎行》
- 《浣溪沙》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小题1】根据词的上片,概括主人公惆怅幽怨的原因。
【小题2】结合下片,简要赏析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的表达效果。
蝶恋花
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小题1】根据词的上片,概括主人公惆怅幽怨的原因。
【小题2】结合下片,简要赏析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宋>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小题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宋>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小题1】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出一个女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梧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
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山。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枚小富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
E. 这首词作者从梧桐、紫薇等景物的变易和主人公细微的感觉着笔,语意含蕴,声调自然。
【小题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清平乐
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山。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枚小富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
A.词的上阕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
B.“细细”“ 叶叶”两组叠字,音律谐婉。“细细”写出了秋风的萧飒之感,“叶叶”描写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 |
C.古人将“梧桐”与“秋”放一起,情感都较为凄凉,如李煜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殊这首词也不例外。 |
D.“绿酒”一句,用了“初”和“易”字,表明浅尝辄醉,虽是淡淡一笔,却是陪笔,至“一枕小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 |
【小题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小题1】晏殊《破阵子》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少女形象?
【小题2】两首诗歌都是在写清明,但情感意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破阵子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小题1】晏殊《破阵子》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少女形象?
【小题2】两首诗歌都是在写清明,但情感意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 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做出了合理的铺垫。 |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小题1】简要概括上片表达的思想情感。
【小题2】赏析结句“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小题1】简要概括上片表达的思想情感。
【小题2】赏析结句“梧桐叶上萧萧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
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阳”的季节特征。 |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正值重阳时节,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做出了合理的铺垫。 |
C.下片中的“碧天长”一句用“长”字状天,看似平常,却写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天空宽阔无际之状。 |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两首词的结尾在抒情手法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蝶恋花
晏殊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扰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①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蝶恋花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注释)①抵死:总是,老是。【小题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两词以景引情,以“帘幕”“行云”起兴,引出并衬托闺妇孤独之情。 |
B.两词以动作写情,以“醉醒”“独语”写闺妇倍加思亲念归的痛苦之情。 |
C.两词均写到花,晏词“余花”写春之流逝,冯词“千花”状春之繁盛。 |
D.两词均写到“双燕”“柳絮”,均是以哀景衬衷情,突出思而不见的悲哀。 |
E.两词均借景抒情,以春景抒发伤春怀人的悲愁和由此引发的纷乱心绪。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或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此处着重借燕子来写人的心理,一是借燕子的飞去抒写女子的敏感,一是借燕子的双飞抒写女子的孤独,通过烘托手法的运用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和心中的孤苦。 |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既实写目击之景,又发挥想象,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传达出远在“彭蠡之滨”和“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富有虚实相应之美。 |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他把唐代的乐府诗创作推向了高峰,他的《蜀道难》使乐府古题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
D.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题禅院
(唐)杜牧
觥船①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喜迁莺
(宋)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注】①觥船:载满酒的船。
【小题1】简析两首诗(词)中“觥船一棹百分空”句的情感意蕴的差异。
【小题2】晏词上下阕中的劝慰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题禅院
(唐)杜牧
觥船①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喜迁莺
(宋)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注】①觥船:载满酒的船。
【小题1】简析两首诗(词)中“觥船一棹百分空”句的情感意蕴的差异。
【小题2】晏词上下阕中的劝慰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