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有制袭之曰:“朕以卿历职著称,故授此官,既美化远闻,实副朝寄,令赐卿杂采六十段,并瑞锦等物,以彰善政也。”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方庆又举:“令杖‘期丧、大功未葬,不预朝贺;朱终丧,不预宴会。’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伏望中明令式,更禁断。”从之。方庆渐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台监修国史。及中宗立为东宫,方庆兼检校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小题1】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
B.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
C.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
D.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
A.“永淳”,是皇帝的年号,用年号来纪年起源于仪武帝时,此后,新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
B.“联”,在先秦时代,不分尊单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为“联”;秦灭六国之后,“联”成为皇帝的专称。 |
C.“期丧”,即“期限”,指为期一年的丧服,“大功”服孝期九个月,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制定孝服轻重。. |
D.“溢”,即“谥号”,是对已故帝、妃、诸侯,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之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A.王方庆政绩显赫,他在广州都督任上,清肃境内,当时的人认为自唐以来没有政绩能超过王方庆的地方官员。 |
B.王方庆据理力争,在将军人城是否应有军乐问题上援引“晋穆帝纳后在康帝忌月”的事例说服武后准奏军乐。 |
C.王方庆主张严明法令。他任广州都督时依法制裁当地放纵残暴的首领,还建议禁止不遵礼法、有失风化的行为。 |
D.王方庆得到两朝皇帝垂爱,武则天时他因为政绩突出得到褒奖和赏赐;中宗即位后,他又被追赠为史部尚书。 |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2)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伏望中明令式,更禁断。
桐庐郡严先生①祠堂记
(宋)范仲淹
①先生,汉光武②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③,臣妾④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⑤,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②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
③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 )名教( )。
④仲淹来守是邦⑥,始构堂而奠焉,乃复⑦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注)①严先生:严光,字子陵,东汉余姚人。②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③得圣人之时:语出《五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赞孔子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当世圣人。④臣妾:臣民。⑤得圣人之清:语出《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赞伯夷是品行高洁的贤人。⑥是邦:即睦州,当时范仲淹被贬知睦州。③复:免除徭役。【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者 也 |
B.乎 矣 |
C.于 也 |
D.之 矣 |
【小题3】下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引用《蛊》卦内容,是为了赞扬严光归隐江湖的高洁。 |
B.引用《屯》卦内容,是为了赞扬光武帝能够礼贤下士。 |
C.借肋《易经》对举,赞扬严先生和光武帝的友谊之深。 |
D.借助《易经》对举,形成对偶偶,自然贴切,一气贯通。 |
A.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借贬抑光武帝,来反衬严光隐居的高洁。 |
B.第③段画线句用光武帝衬托严先生,赞扬他的美德与日月同辉。 |
C.作者为了建造祠堂来祭奠严先生,而免除了他家后人的徭役。 |
D.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整散结合,笔力雄健“直追秦汉”。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①章台:汉代长安街名。唐代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小令 | B.中调 | C.长调 | D.慢词 |
A.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望处雨收云断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应该 ( )A.沁园春. | B.水调歌头 | C.玉蝴蝶 | D.踏莎行 |
A.“望处”三句写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舒朗,风格接近柳永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 |
B.“晚景”两句表现了宋玉悲秋的情怀和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词人的共鸣。 |
C.“水风”两句描绘萧疏衰飒的秋夜景象,使人自然而然产生凄清沉寂之感。 |
D.“烟水”句迷蒙浑阔,写出词人因思念而产生茫然的感受,情景交融。 |
山行即事
王质(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苹:浮萍。②酲: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小题1】颔联承首联 字而写。
【小题2】请想象并描摹颈联内容(40字左右)
【小题3】本诗构思精巧,请从结构角度作具体赏析
①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②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州遹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激,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
③进,与操遇于赤壁。
④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益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萩枯柴,液油其中,裹以惟幕,上建旌旗,豫备走,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时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必蹶上将军(____________)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相同的一项。
(1)引次江北( )
A.余船以次俱进 B.秦伯素服郊次
C.列坐其次 D.全国为上,破破国次之
(2)先以书遗操( )
A.余船以次俱进 B.木欣欣以向荣
C.臣以险衅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海内大乱/零丁孤苦 |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九岁不行 |
C.鼎足之形成矣/初一交战 |
D.北面而事之/至于成立 |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诸葛亮到东吴求救,却无一语涉及求救,言谈诙谐成趣,态度不卑不亢。 |
B.第③段略写孙刘联军的进军过程,交代了决战地点,为下文描写赤壁之战铺垫。 |
C.第④段描描写“操军吏士皆岀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其骄傲情绪和麻痹心态。 |
D.选文写曹军向南挺进遇阻,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曹军失利,败于江北。 |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小题1】上文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___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
B.暗莫甚焉/有由然焉 |
C.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君暗臣谗,以居百姓之上 |
D.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
事 是 而 臧 之 犹 却 众 谋 况 和 非 以 长 恶 乎!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
【小题5】概括本文观点,指出说理时所用的论证方法。
(1)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其比屋死亡比:挨着 |
B.以古准今准:衡量 |
C.臣既蒙陛下采擢擢:提拔 |
D.臣实预其荣辱预:预测 |
A.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故燕王欲结于君 |
B.以臣所见焉用亡郑以陪邻 |
C.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D.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其皆出于此乎 |
A.疏是臣下向皇帝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书,王安石在此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论述变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
B.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因循苟且”的保守主义的危害,进而指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改革主张。 |
C.文章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因此建议在改革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改革的最终成功。 |
D.本文论古议今,借用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的治国之政来警醒当世。语重心长,文笔简洁,词意恳切,前后呼应,说理透辟。 |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2)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次二十一兄季韵
晁冲之
忆在长安最少年,酒酣到处一欣然。
猎回汉苑秋高夜,饮罢秦台雪作天。
不拟伊优陪殿下,相随于蔿过楼前。
如今白发山城里,宴坐观空习断缘。
[注解]①晁冲之,北宋诗人。授承务郎。师从陈师道。绍圣年间,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贬谪放逐,便隐居具茨山下。②伊优:幼儿刚学说话的声音,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③于蔿:歌名,是表明操守、规诫帝王过失的诗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回忆着笔,写诗人当年旅居京城,饮酒作乐,风流自赏的生活。“酒酣”一句,正是那时豪迈气概的写照。 |
B.领联紧承前文,具体写“欣然”之事:打猎与宴游,并从中写出诗人少年时期的意气不同一般。 |
C.颈联写他虽然爱好游乐但操守刚贞,并非“同俗苟且”之徒,抒发了诗人的傲然自负之情。 |
D.尾联写眼前山城的闲适生活,诗人往日的豪迈之情消失殆尽,已经割断了尘世的情缘。 |
墨君堂记
宋·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翠写)君之形容(外貌),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③,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④人者,其气焰⑤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⑥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嶙峋貌)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⑥欣戚:指忧成。【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居君(______________)(2)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 | B.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
C.手长饞,为除不洁者(《左忠教公逸事》) |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
A.而属余为文(《墨君堂记》) 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
B.自植物而言之(《墨君堂记》)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
C.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前赤壁赋》) |
D.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1)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2)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小题5】从第①段看,苏轼写作《墨君堂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阅读第②段,概括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具有怎样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