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矣。 惑,疑惑。
B.郯子之, 其贤不及孔子。 徒,门徒,弟子。
C.六艺经皆通习之。    传,记载,传记
D.余其能行古道。 嘉,夸奖,赞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巫医,懂医术的巫师。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
C.“古文”是指唐代以前,从先秦、两汉直到两晋的散文。
D.六艺,按古代的说法,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是能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只帮助小孩学习文章中的文句。
B.那些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不仅己不从师,反而讥笑他人从师学习。他们认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C.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几个人道德才智赶不上孔子高,但有一技之长,所以孔子愿意向他们学习。
D.年少的李蟠喜欢古人的文章,普遍地学习了六艺的经文传文,未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谦恭地向韩愈学习求教。韩愈觉得他能遵从古代的道理,就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韩愈,字_______,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之一。
【小题2】解释加点字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耻相师  
(3)士大夫之族 
(4)君子不齿
【小题3】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D.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6】选文是如何有力地论述观点的?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试从修辞角度对本诗的三、四句进行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诗中景物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闲由处境遭遇而来,表现了诗人孤独、闲适的心情。
D.“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E. 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小题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甚明也。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普通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耻学于师B.不拘于时C.师不必贤于弟子D.学于余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故世人称他为“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第①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C.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第④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龙宫滩①
[唐]韩愈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郴口②又赠(其一)
[唐]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③,终日思归此日归。
注①龙宫滩:在今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公元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省阳山县令;公元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这两首诗均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②郴口: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是当地黄水、来水两条河的交汇处。③张公子:即张署。韩愈与张署曾在朝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同遇大赦,两人友谊深厚。韩愈这首《郴口又赠》,就是写给张署的。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一首诗的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浩浩”“汤汤”写水势的浩大,“抑更扬”则写水声的时高时低。
B.前一首诗的第三、四句,在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一“疑”一“似”,一否定一肯定,把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真切自然。
C.前一首诗的第五、六句转向写人事。夜宿江滩,连灯光也带着水汽;临近天亮,夜雨送来了一阵阵的寒凉。
D.后一首诗以写景开篇。来到郴口,只见江的两岸一座座山峰如剑,直指天宇,而江流水势平缓,江面平静如镜。
E. 后一首诗中“扁舟斗转疾于飞”一句,写出了江中行船的迅疾。水道曲折,轻舟在水中转弯,其快如飞。
【小题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两首诗有怎样的不同?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B.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C.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D.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柳宗元字子厚,名宗元;刘禹锡字梦得,名禹锡。韩愈称呼他们二人的字来表示尊敬。
B.进士第是乘兴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博学宏词是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属于制科。
C.文中称呼韩愈死去的父亲为“皇考”,古称父母为“大人”,“梦得亲在堂”指刘禹锡的父母健在。
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监察御史是御史台的属官;集贤殿是收藏整理图书的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自幼精明聪慧,年纪很轻就已成才,后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发表议论旁征博引,令人折服。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拥戴。柳州虽然地势荒僻,但他依乡俗制订政令,在刺史任上政绩不凡。
C.柳宗元能急朋友之难。刘禹锡被遣播州任刺史,播州比柳州更偏远,柳宗元上疏朝廷与刘禹锡互换,得到批准。
D.柳宗元怀才不遇,在宦海中几经沉浮。韩愈认为,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穷困到极点,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十一被贬至郴州临武,韩愈被贬阳山(今属广东)。张十一在任上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描写了阳山地区山色澄净、江水空阔、猿猴哀啼、人烟稀少的秋日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寂寥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也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C.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 鹏鸟闲飞露里天”的句子,韩诗颔联的诗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本诗前四句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赠答佳作。
【小题2】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巫医百工之人: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直赠李君房别 韩愈
①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吾观李生在南阳公之侧,有所不知,知之未尝不为之思;有所不疑,疑之未尝不为之言;勇不动于气,义不陈乎色。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天下之所窥观称道洋洋者,抑亦左右前后有其人乎?
②李生,南阳公之甥也。人不知者将曰:“李生之托婚于富贵之家,将以充其所求而止耳。”故吾乐为天下道其为人焉。今之从事于彼也,吾为南阳公爱之。又未知人之举李生于彼者何辞,彼之所以待李生者何道。举不失辞,待不失道。举之不以吾所称,待之不以吾所期,吾重为天下惜之!
(选自《韩愈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略有删节)
(注)①李君房是南阳公张建封的女婿。韩愈时在张幕下任推官,在与李君房分别时,以“爱直”(仁爱正直)相赠。②窥观:暗中察看。洋洋:众多。③从事:州郡属官。彼:指南阳公。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其人”指什么样的人?
【小题2】对原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说南阳公前后左右全都是正人君子,所以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
B.然后笔锋一转介绍李生是南阳公女婿,人们对他“托婚于富贵之家”颇有微词。
C.最后作者用“吾重为天下惜之”来称赞李君房,李君房的人品和才华不言而喻。
D.此文有取悦上司目的,其时韩愈在张建封手下做事,赞叹李生,不免暗藏私心。
【小题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李生怎样的态度?
【小题4】与本文一样,《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写于分别时,请写出李白“别东鲁诸公”的心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