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天子死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士大夫死叫“卒”。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D.巫医百工之人: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5 06:2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闹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理、风尚)
B.吾从而之(以……为师)
C.其闻道也先乎吾(本来)
D.驽马十(驾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利   万顷茫然
B.积土成山,风雨兴   则耻师
C.小学大遗   倚歌和之
D.耻师焉 施施而行
【小题3】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③游于是乎始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徘徊于斗牛之间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小题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同类题3

古文阅读。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①,不能自出,乃以干②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③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踏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④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⑤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取材于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注释:①资地:资袼、地位。②干:干谒,即有所求而请见。③四科:指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远堪任捋帅科。④阌(wén)乡:今河南灵宝。⑤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中第,益.     此非孟德之于周郎者乎
B.立客    阿母媒人
C.不可强起 还.望旧乡
D.以女王氏 夫人之相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困无资地 当其欣所遇
B.四科募天下士    犹不能不之兴怀
C.自阿衡、太师    其破荆州
D.选,即官人 不出,火
【小题3】在下列语句中,找出补充成分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即遣使(而)钩致B.君随(以)往C.臾医(于)京师D.我袖(之)以往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适一开始希望依靠他人的力量出仕,于是求见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却被拒之门外。
B.王适与李将军一见面便话语投机,后又因他拒绝了卢从史的邀请,更加得到李将军的优待。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两次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D.王适听从媒人的主意准备了像文凭一样粗的书轴,媒人将书轴藏在袖中,助王适娶到侯翁之女。
【小题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
【小题6】文章第三段中王适自称“天下奇男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适“奇”的表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耻:以……为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蟹六跪二螯
B.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C.皆出于此乎 爱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耻师焉   入无法家拂士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5

课文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带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小学大遗
D.金就砺利 官盛近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吞二周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不相师   ⑤天下集响应    ⑥赢粮而从    ⑦其为也    ⑧养丧死无憾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④/⑦/⑧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B.“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一种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的是后者。
C.中国古代对百姓的称呼有:黎庶、氓隶、苍生、小人、黔首等。“黎民”,指一般的民众;“氓”,多指对失去土地从外迁来的居民的称呼;“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D.贾谊《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方”“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