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 岑参(715-770)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裴将军宅芦管歌①
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②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注释】①芦管:又名塞管,唐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白狼河北、玄兔城南: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小题1】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小题2】诗歌在描写美人演奏芦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裴将军宅芦管歌①
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白狼河北②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注释】①芦管:又名塞管,唐时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白狼河北、玄兔城南: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小题1】诗人在诗歌当中的情感态度前后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小题2】诗歌在描写美人演奏芦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拘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小题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火山六月应更热”一句既点明时令六月,也指出环境的恶劣。 |
B.“赤亭道口行人绝”一句以“行人绝”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
C.“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
D.“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小题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铁关西馆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心常怯”的原因。
(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宿铁关西馆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心常怯”的原因。
(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 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全诗抒发了诗人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之地的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的愤激之情。
【小题2】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 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三十始一命”,“一命”是说官职来之不易,这让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深感懊丧,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因此消磨殆尽。 |
B.颔联流露出对其初授官职的厌倦,官职卑微,本不屑为之,为生活所迫,却不敢以此为耻,其无可奈何的心态,跃然纸上。 |
C.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河水涨起淹没采樵小路,山花怒放醉倚药栏的充满生机、秀丽清幽的山野景象。 |
D.诗中的“吞”字写出了涧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字则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
【小题2】尾联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铁门关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秀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题铁门关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
B.“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
C.“终日”是整天的意思,“终日对石壁”,写出铁门关小吏的执着与坚忍。 |
D.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秀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 |
B.“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 |
C.“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一句中的“骢马” 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 |
D.“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 ^ |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人赴安西
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小题1】【小题2】前三联“送人”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4】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送人赴安西
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耒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小题1】【小题2】前三联“送人”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4】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读下面这百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E. 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主题。结尾“汝”字与开头“汝”字相呼应,突出了结构上的前后照应。
【小题2】诗中对秦筝的描写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汝不闻”两句说秦筝五色十三弦,声音最为悲苦,为全诗奠定了悲苦的基调。 |
B.“怨调”两句概括描写秦筝声调幽怨缓慢的特点,好似向人倾诉衷肠。 |
C.“红亭水木不知暑”运用夸张手法,从侧面表现弹奏《黄钟》和《白纻》的艺术效果。 |
D.“清风飒来”两句从主观和客观,正面和侧面描写秦筝弹奏的艺术效果。 |
【小题2】诗中对秦筝的描写有何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写景和叙事加以表现,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又显得含蓄深沉。
【小题2】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
B.颔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
C.颈联首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白得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后一句写自己常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欢喜之情。 |
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对友人的亲切称呼,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白哀之意。 |
【小题2】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