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 岑参(715-770)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送张子尉南海
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楼台重蜃气①,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注①:蜃气:亦作“蜄气”。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现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以为履吐气而成,故称。【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
B.第三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
C.“海暗三山雨”中的“暗”字,还隐喻官场黑暗,友人仕选艰险;“花明五岭春”中的“明”字,是祝福友人仕途柳暗花明,前程似锦。 |
D.“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受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唐]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小题1】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A. 咏史咏物 B. 边塞怀古 C. 边塞送别 D. 送别咏史
【小题2】对诗歌前八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常”、“千”、“万”都从空间描写雪景。
B. “卷”、“逐”既写雪的威势又喻敌军压境。
C. “兼汉月”、“照”写雪的永恒和雪的光华。
D. “鸟飞绝”、“马蹄滑”用拟人而移情入景。
【小题3】诗歌划线部分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春日忆李白①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遇杜甫于洛阳,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渭北长安。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天末怀李白①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②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作于秦州。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②秋水:秋日风波。【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崇敬。 |
B.两首诗都是律诗,形式规整,言简而义丰。 |
C.“何时”与“几时”都表现出对李白音讯的期盼。 |
D.“冤”字指屈原和李白都曾蒙受魑魅小人的冤枉。 |
A.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C.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
D.绿光风动麦,白碎日池翻。(杨万里《春晚往永和》) |
A.诗到能迟转是才 |
B.诗穷而后工 |
C.贫老愁病入诗佳 |
D.赋到沧桑句始工 |
【小题5】《春日忆李白》说李白的诗“飘然思不群”,《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这样的特点,请你写出开篇第一句:“ , 。”
【小题6】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偶。请写出杜甫《春夜喜雨》中最著名的一联对偶句。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
岑参
鸡鸣紫陌③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③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天,时官军击败安史叛军并收复洛阳及中原大片土地。贾至先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岑参以此诗和之。②紫陌:京城的道路。③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用“鸡鸣”“曙光”“寒”点岀大臣们早朝上路之早,暗示大家心情愉悦。 |
B.第二句意思是,在这春夏交接之际,京城到处回荡着黄莺鸟的歌声,生机盎然。 |
C.颔联极写早朝盛况:宫门齐开,仪仗林立,百官上朝。诗人心情紧张,态度庄重。 |
D.尾联特意用“独”“阳春”“难”体现酬和之意,表达自己才不如贾至的遗憾。 |
E.全诗通过描绘早朝场面,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繁华,反映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 |
题铁门关[注]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
B.“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
C.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
D.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样,写环境艰苦,表达对友人的同情。 |
B.“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
C.颈联用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劝其脱鞍少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
D.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其口语化的语言亲切洒脱,令人耳目一新。 |
江上阻风雨
岑参①
江上风欲来,泊舟未能发。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江上阻风
宋琬②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②顺治年闻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被诬陷叛乱,后两次下狱,十二年后,年近花甲时才被重新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诗前四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诗人滞留,舟泊岸边,巨浪好似高大的山丘,水涡好似深深的洞穴。 |
B.宋诗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明写作者的行为,暗含作者的情绪,为后文做铺垫。 |
C.宋诗写瞿塘一语双关,表面写山势险要,长路漫漫,实际指仕途坎坷,终于峰回路转,来日可一展宏图。 |
D.宋诗后两句描写长江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新奇,将景色与心境巧妙结合,意蕴丰富。 |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是一条山谷的名称。岑参曾经在此居住。【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
B.“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
C.颈联描画出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
D.“渔竿”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