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 岑参(715-770)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
B.颔联承首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诉说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任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 |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作者触景生情,由成都的萧瑟的秋景触发了作者的凄凉的情感。 |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小题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作答。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注]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