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明威,英国著名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我国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又叫古风)和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咏怀古迹》《登高》以及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均属于近体诗。
C.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孔乙己》和《藤野先生》出自《呐喊》,《祝福》则出自小说集《彷徨》。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
①崔氏:崔兴宗,崔氏庄因在王维别业之东,故称东庄,亦称草堂。东山:蓝田山,又名玉山。这首诗是杜甫来辋川访王维故居时,在崔兴宗东山草堂所作。②王给事:王维。王维曾隐居蓝田辋川,后离开再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第一句中的一个“爱”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时令为秋季,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之时,此时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村人的晚餐,由“谷口粟”和“坊底芹”可知农家生活的清贫。
D.诗歌尾联将草堂主人与王维作对比,用王维的弃隐再仕表达对草堂主人的惋惜之情。
E. 诗歌耐人寻味,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写出了草堂的幽静,表达对农家生活的喜爱。
【小题2】诗歌的前两联是如何写静的?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野人送朱樱
杜 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衬托了作者在西蜀异乡收到“野人”相赠樱桃时的感激之情。
E. 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小题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大麦行①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问插着镰刀,指收割。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B.一、二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是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C.三、四句,先言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句作者呼吁四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胡羌入侵。
D.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E. 七、八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恩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
杜甫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宇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小题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小题2】这两首诗人物描写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直接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小题2】这首诗的题目是“恨别”,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

黄牛峡④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庭闱,父母所居,即指父母。④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B.颔联,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
C.颈联,描写分手时的情景。诗人站在二人分别之地,江边湍急的水流之声,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D.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E.这是一首送别诗,写得“凄凄戚戚”,让人动容。此诗包融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小题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突出特色。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夜宿幕府所作,抒写了旅愁,传达出诗人悲凉深沉的情感,表现出漂泊流离的愁闷。
B.颔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恰切地表现了诗人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C.首两联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号角声,组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秋夜图。
D.颈联的上句是近想,下句是远想。近想亲友之间书信断绝;远想关塞零落萧条,行路艰难。
E. 尾联表明诗人虽然内心悲苦,但对于自己目前“一枝安”的处境还算满意,虽然孤独,但至少安定。
【小题2】这首诗首联的谋篇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剑南:这里指蜀地。②青袍白马: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⑧金谷、铜驼: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④棣萼:语出《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
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C.金谷园、铜驼陌等地受到战争破坏,这让诗人感到国破家亡、物是人非。
D.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
E. 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小题2】(小题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小题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