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后游
(唐)杜甫
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小题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B.二联C.三联D.四联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B.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C.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D.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来诘屈而拗口。
【小题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06-17 11:1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下列关于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蜀相》一诗,在艺术表现上,以反问开篇,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B.李白《越中览古》一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宫女如花的情况,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更觉悲凉可叹。
C.情景交融是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此词移情入景,乐景写哀,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词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这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杜甫《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