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 杜甫(712-770)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
C.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古风•碧荷生幽泉①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①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残零落。 |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而含蓄丰富,同一个词语从不同角度体味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腐儒”这一自称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下列对“腐儒”所包含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到“落日”二句情感突变,“壮心斗(陡)发”。
请结合前三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②。
注释:①这是杜甫晚年离开夔州,漂泊到长江、汉水交汇地区所写的诗。②老马不能长途跋涉、日行千里,但其经验智慧尚可用。【小题1】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而含蓄丰富,同一个词语从不同角度体味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腐儒”这一自称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下列对“腐儒”所包含的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嘲自贬 | B.自赏自负 | C.自伤自怜 | D.自高自大 |
请结合前三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赏析。
晚晴
杜甫
返照斜阳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时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描写晚晴之景,没有夕照则虹不现,没有浮云则雨不飞,照应周密,笔法细致。 |
B.颈联跳开一笔,描写凫雁高飞而去,熊罴秋来长膘,诗人慨叹万物欣然自得。 |
C.尾联以景结情,秋露零零,竹影摇曳,既回扣题目,又将不尽之意融入这晚景中。 |
D.诗歌写景远近结合,远望彩虹、峡雨、凫雁、熊罴,近观竹梢蒙露,层次分明。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最后两联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①
杜甫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
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
迟暮身何得,登临意惘然。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②。
(注)①梓州、阆州、遂州、果州均位于四川境内,此诗为杜甫流寓四川时所作。②安禅:佛教语,指静坐入定。【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描写了春天惠义寺环境的清幽以及诗人进入寺庙后的心境。 |
B.诗歌颔联描写了惠义寺花开莺啼的灿烂春光和寺庙楼阁髙耸的巍峨景象。 |
C.颈联写诗人登临惠义寺,突感友人仕途得意而自己迟暮无为,顿生惘然之意。 |
D.诗歌颔联所描写的浓浓春意与颈联所表达的失落惆怅形成反差,对比鲜明。 |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
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此诗自祠写起,因武侯祠而思蜀相,也是理之必然。 |
B.首联以问引起,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日景色;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全诗“起承转合”章法自然、完美。 |
C.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今不如昔的特定心境。 |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褒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客居成都草堂时。②褒:竹子。③褒:通“浥”,滋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的颔联广为人所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褒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客居成都草堂时。②褒:竹子。③褒:通“浥”,滋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居住环境,用“万里”“百花”这类豪气的字眼,使得开篇便显出疏狂之意,为下面写“狂”做铺垫。 |
B.因为与故人音信断绝,缺乏接济,作者日久断粮,生活窘迫,就连幼子也感到了生活带来的凄凉之感。 |
C.面对快要饿死的现实处境,作者仍有心赞美“翠筱”“红蕖”,笑称自己是狂夫,表达了他一种倔强的人生态度。 |
D.诗歌前后看似描写了两种无法调和的情景,实则是以此突显“狂夫”的“狂”,表现作者贫贱不移的精神。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互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 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
D.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诗的第一句是“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