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 骆宾王(约640-687)
- 《在狱咏蝉》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小题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
【小题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
阅读下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用地名并举,且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使空间跨度极大。 |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将士们戍守边塞紧张丰富、警惕艰辛的边庭生活。 |
C.“精诚贯长虹”用荆轲刺秦白虹贯日这一典故,抒发了主人公戍守边关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 |
D.尾联直抒胸臆,为报答君王赐剑的恩情,将为国征战矢志不渝。全句气势磅礴,自信豪迈。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题旨,总写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月夜下游山,去寻胜探幽。 |
B.颔联写景,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整。 |
C.尾联卒章显志,抒发了诗人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极为贴切自然。 |
D.全诗紧扣"游"字,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写了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简要赏析颈联中的“彻”“深”二字。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题旨,夕阳从层峦叠嶂之处落下,诗人去追寻超然物外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留恋。 |
B.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槐庭”的夏日景况,此联嗅觉、视觉相结合,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
C.尾联卒章显志,“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D.此诗意境深邃,内蕴丰厚,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
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 |
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
D.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
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 |
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