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京守岁
骆宾王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概括介绍“守岁”前的生活状况,寡言少语,却能自如地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
B.三、四句用词巧妙,“忽”与“方”两相对照,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灵的触动。
C.五、六句构思精巧,用“寒色”写冬,用“晓光”写春,意谓“晓光”一到便是新年。
D.七、八句仍围绕“守岁”,侧重心理描写,说身处异地,逢上除夕,没有机会看望亲朋老友。
【小题2】诗的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相和歌辞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顾”,看一眼。此处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此代指君恩。
B.“意气溢三军”中“溢”字,化抽象为具体,本为水多、满而涌出来,用于此处则渲染了全军将士充满了高昂的斗志、气概。
C.第二联运用对偶手法,说野地里的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表面是盛赞兵刃,实际上是为了写景。
D.第三联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
E. 这首诗间接抒情,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小题2】这首边塞诗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简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小题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小题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公元679年冬,诗人奔赴幽燕报效国家之际,写作此诗。②燕丹:燕太子丹。
(1)诗中所说的“壮士”是指谁?(1分)他要去做一件什么事?(1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说说“寒”字的妙处。(4分)
答: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蓬莱镇   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①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②。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注】①“疑”同“凝”。②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边城夜望高”一句中,“夜望高”是诗人的感觉,而这又和“断”字紧密联系,因城高阻绝而心乱,因心动而倍觉城高。
B.“野楼疑海气”一句中,用“疑(凝)”字,描绘出蓬莱阁周围雾霭凝而不固,于大静之中缓动向上的奇妙状态。
C.“白鹭似江涛”一句,承接上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鹭群集,参差翱翔,上浮下沉,波澜壮阔的气势,实是生动传神之笔。
D.“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两句,言自己一直在做官,在官场中疲于奔命,不觉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想起这些,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E. 骆宾王,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这是一首伤己诗,诗人借蓬来夜望,抒发了自己的情思。
【小题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 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小题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此地”指易水,点明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燕丹”则点明诗人所送的人。
B.易水曾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再次送别友人,诗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历史上荆轲刺秦前易水诀别的故事,“壮士发冲冠”,就是对史载送别时慷慨激昂的悲壮场面的概括。
C.第二句用典,流露出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D.第三句用一个“没”字做过度,由咏古转到现实,人已经逝去,易水却仍然寒气未消,这两句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包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的感受。
E. 诗中意象跳跃较大,但脉络清晰流畅,从始至终,一气呵成,平易中见工巧,语言浅近直白。
【小题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那堪玄鬓②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南冠:指闪犯。②玄鬂:指蝉。古代妇女的鬂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听着蝉在秋日里长吟,狱中的诗人更加深深挂念自己的朋友了。
B.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那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C.颈联写秋蝉处境艰难,言自己所处政治环境恶劣,仕途多舛,言论受到压抑。
D.尾联写没有人相信秋蝉餐风饮露,品性高洁;也没有人相信诗人,肯为他雪冤。
【小题2】下列诗句采用的手法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小题3】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绥,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 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 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小题2】(小题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