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①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参透 |
B.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利用 |
C.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
D.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需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 作师说以贻之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C.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4】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幽王击鼓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⑤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⑦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
(注) ①宅:居住,这里指处于。②丰、镐:地名,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③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 ④王路:官道。 ⑤即:如果。 ⑥褒姒:幽王的宠妃。 ⑦丽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戎寇尝至(______) ②褒姒大说,喜之(______)
③因数击鼓(______) (______)
④置鼓其上(______)
【小题2】文章活画了一个昏君的形象,请按要求摘录原文。(多摘少摘不得分)
①荒淫:_________________
②昏庸: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场: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为天下笑。
【小题4】这个故事传说给人以启示,请你说说:
①给平常人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
②给为官者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
③给执法者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
安 危
韩非子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
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重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 爱:喜欢 |
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 幸:希望 |
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 称:相称 |
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 遗:丢失的东西 |
(1)故夫知①效②一官,行比③一乡,德合④一君,而⑤征⑥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①名词,____。②动词,____。③动词,_______。④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⑤通“_______”,____。
⑥动词,________)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__________)
(3)且举①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③之而不加沮④(①副词,_____。②动词,_____。③动词,_____。④形容词,_______)
(4)辩乎荣辱之境(动词,_______)
(5)虽然①,犹有未树②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____。今义是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②名词用作动词,_____)
(6)夫列子御①风而行,泠②然善也(①动词,_______。②形容词,________)
(7)彼于致①福者,未数数②然也(①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②______)
(8)犹有所待者也(_______)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①六气之辩②(①动词,________。②通“_______”)
(10)至人无己①,神人无功②,圣人无名③(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诗人几遭贬抑,关心国运民生却无可奈何,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
B.余虽好修姱以机![]() |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死过多次也不后悔。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不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
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抱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楚怀王的刻骨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