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偷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颁;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已,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其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羲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澝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警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悦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
A.“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的对象。 |
B.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 名词,________________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动词,________________
子亦有异闻乎 名词,________________
④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________________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________________
远在绝域,不知死生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过绝于人 动词,________________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副词,________________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尝跂而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不是决定因素。 |
B.荀子的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
C.《劝学》认为人的知识要靠后天获得,人的技能要靠后天培养,君子的资质和一般人的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很可贵的,它严正地否定和批判了“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谬论。 |
D.《劝学》第二段连用三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1)不吾知其亦已兮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余马于兰皋兮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文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
B.文中连用四个比喻,指出“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的努力。 |
C.文中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进行论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
D.文中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闻:闻名 |
B.未有知其修者 修:美好的样子 |
C.而彼且奚适也 适:到……去 |
D.此小大之辩也 辩:同“辨”,分辨,分别 |
A.而控于地而已矣 |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我腾跃而上 |
D.不过数仞而下 |
A.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道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
B.“小大之辩”是《庄子》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小”和“大”在本质上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只不过是量上的有差别而己。 |
C.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第一段借助学鸠的无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和蜩鸠之小且无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D.假托“汤之问棘”的这段话,内容上与前文有重复,可以看作庄子行文在浪漫想象的同时,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白玉微瑕,十分遗憾。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孝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释刀对曰 释:擦拭 |
B.臣之所好者道也 道:天道,指自然规律 |
C.批大郤,导大窾 导:顺着 |
D.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
A.吾见其难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 |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使工以药淬之 |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此句是庖丁用自己的技法高超来反衬“良庖”“族庖”的技法拙劣。 |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对上文做了总结,揭示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刀刃锋利如初的根本原因。 |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为迟”,行动迟缓,足见其细心谨慎。 |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北冥①有鱼,其名为②鲲(①通“_________”,_________词,_________)
(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动词,_________)
(3)怒①而②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①动词,__________连词,________构助词,________。
(4)是①鸟也,海运②则将徙于南冥(①代词,________。②___________)
(5)《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___________)
(6)鹏之①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①助词,_____。②动词,______。③名词,_______。④动词,________。⑤介词,_______。⑥名词,_______)
(7)野马①也,尘埃也,生物之以②息相吹也(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哺乳动物。②介词,______)
(8)且夫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②大舟也无力(①句首发语词,_______。②动词,_____)
(9)故九万里,则风斯①在下矣,而后乃今培②风(①副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_)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①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②(①动词,_______。②名词作动词,______)
(11)我决①起而飞,抢②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③于地而已矣,奚以之④九万里而南⑤为(①形容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_。③动词,________。④动词,_______。⑤名词作动词,_______)
(12)适①莽苍者,三餐而反②,腹犹果然③(①动词,_______。②动词,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
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3)之①二虫又何知②(①指示代词,________。②动词,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不积小流,无以③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⑤食埃土,下⑤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做进一步论证。 |
B.本段设喻方式有时处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
C.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设喻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
D.本段中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语言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