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孟子(前372-前289)
-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庄子》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①,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②,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③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④。其知憯于蛎虿之尾⑤,鲜规之兽⑥,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注】①竞:竞争。②不至乎孩而始谁: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③人有心而兵有顺: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④中堕四时之施: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⑤其知憯于蛎虿之尾: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⑥鲜规之兽:未经驯化、仍具野性的猛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①,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②,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③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④。其知憯于蛎虿之尾⑤,鲜规之兽⑥,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选自《庄子·外篇·天运》)
【注】①竞:竞争。②不至乎孩而始谁: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③人有心而兵有顺: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④中堕四时之施:就中而言毁坏了四时的推移。⑤其知憯于蛎虿之尾:他们的心智比蛇蝎之尾还惨毒。⑥鲜规之兽:未经驯化、仍具野性的猛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子少进 少:年轻 |
B.而民不非 非:非议 |
C.以天下大骇 骇:惊扰 |
D.犹自以为圣人 犹:还 |
A.人有心而兵有顺 | B.而乱莫甚焉 |
C.而犹自以为圣人 | D.而今乎妇女 |
A.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
B.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
C.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
D.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
A.选文通过老子对子贡谈三皇五帝治天下的事,表达了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 |
B.从老子的言论和子贡的表现可看出老子对儒家学说持反对的态度。 |
C.三皇五帝自以为是圣人,所以老子对他们是不是可耻和有没有羞耻之心不敢确定。 |
D.老子反对利欲观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与物的本性的扼杀,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表达了对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关注。 |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1)砉 (______________)(2)向(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中(______________)(5)会(______________)
(6)善(______________)(7)盖(______________)(8)乎(______________)(9)道(______________)
(10)技(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岁(______________)(13)族(______________)(14)之(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謋(______________)(17)善(______________)(18)藏(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砉(① )然向(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中(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⑤ )。
文惠君曰:“嘻,善(⑥ )哉!技盖(⑦ )至此乎(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⑨ )也,进乎技(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⑪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岁(⑫ )更刀,割也;族(⑬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⑭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⑮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⑯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⑰ )刀而藏(⑱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砉 (______________)(2)向(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中(______________)(5)会(______________)
(6)善(______________)(7)盖(______________)(8)乎(______________)(9)道(______________)
(10)技(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岁(______________)(13)族(______________)(14)之(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謋(______________)(17)善(______________)(18)藏(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
说理方法 | 举例 |
层层推进 |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
善用比喻 |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
善用对比 |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