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日积月累,学生最终将超过当初的老师。因此,有人说荀子认为从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如何理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重点)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赏析下面这几句话: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文章为什么以文惠君的话结尾?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当前题号:7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句话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8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难点)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
当前题号:9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赏析下面的句子: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当前题号:10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