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初冬之夜的一场火灾,先写黑云密布,渲染氛围;再写火灾之大,烈焰冲天,犹如万丈朝霞,令人惊骇。 |
B.颔联紧承首联,气韵贯通。一写判断,远处有火灾发生,地点不明;二写祈愿,希望立即降雨止风,不使大火蔓延。 |
C.颈联诗人视通千里,由眼前之景想象五岭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情状,火灾频发,使人们或破产或逃难,十室九空。 |
D.尾联一个“怜”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食不果腹、如随风飘转的蓬草般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③。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一改传统思乡诗灰暗凄婉的色彩,语言质朴,笔调自然,词约意丰。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③。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嵋山下”交代了故乡的确切方位,“是侬家”一挥掷地,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对故乡的自豪和对青年自我的信心。 |
B.“物华”指自然风貌,“物华”前着一“斗”字,一方面突出故园万物竞绿的风姿,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乡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C.颔联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老柏有情”“夭桃无语”的对举中写出故乡树木花草对主人的悠悠思念。 |
D.颈联写红豆相思,西风浣纱,诗人在春秋交替中回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段美好情愫,从而更激发了搏击人生的壮志豪情。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还家杂感(其十一)
清·钱澄之①
茅屋经时暂聚欢,梦回未许客心安。
长贪鱼蟹濒江贱,却恨围庐遍处残。
远别林花宜饱看,久忘乡味勉加餐。
开春又策江南杖,敢诉频年②行路难。
【注】①钱澄之(1612~1693),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崇祯时中秀才,后参与明末的抗清斗争,身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诸朝,行经江南、东南、岭南诸地,在顺治八年,永历年桂林溃败后的第二年逃往闽中,后返回老家桐城。此诗写于此次返家。不久,他再次投入抗清运动之中。②频年:连续几年。
【小题1】作者已经回家,在首联中却还自称为“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小题2】诗题为“还家杂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还家杂感(其十一)
清·钱澄之①
茅屋经时暂聚欢,梦回未许客心安。
长贪鱼蟹濒江贱,却恨围庐遍处残。
远别林花宜饱看,久忘乡味勉加餐。
开春又策江南杖,敢诉频年②行路难。
【注】①钱澄之(1612~1693),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崇祯时中秀才,后参与明末的抗清斗争,身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诸朝,行经江南、东南、岭南诸地,在顺治八年,永历年桂林溃败后的第二年逃往闽中,后返回老家桐城。此诗写于此次返家。不久,他再次投入抗清运动之中。②频年:连续几年。
【小题1】作者已经回家,在首联中却还自称为“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小题2】诗题为“还家杂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人墓
(清)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1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2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1.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2.阘冗:即阘茸,卑鄙低贱的意思
【小题1】颔联里写的“屠沽”指的是屠夫和卖酒人,诗人为什么要写这类人?
【小题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人墓
(清)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1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2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1.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2.阘冗:即阘茸,卑鄙低贱的意思
【小题1】颔联里写的“屠沽”指的是屠夫和卖酒人,诗人为什么要写这类人?
【小题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句都是实写,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
E.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登九华山东岩
清 周馥
红日在山上,白云出山腹。
须臾云接天,上下白相属。
中有光明镜,瞳瞳万里烛。
我来东峰巅,鳖背不容足。
泛览身若浮,高栖地偏局。
帝乡杳何许,举目羡鸿鹄。
慨然念知音,魂断紫芝曲。
注释:“紫芝曲”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由“须臾”可知,诗人是按照日出时间先后来安排结构、布局谋篇的。
【小题2】“帝乡杳何许,举目羡鸿鹄”广受后世称道,请欣赏这一句的妙处。
登九华山东岩
清 周馥
红日在山上,白云出山腹。
须臾云接天,上下白相属。
中有光明镜,瞳瞳万里烛。
我来东峰巅,鳖背不容足。
泛览身若浮,高栖地偏局。
帝乡杳何许,举目羡鸿鹄。
慨然念知音,魂断紫芝曲。
注释:“紫芝曲”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两句有“红日”,有“白云”,一上一下,色彩明快,构成一幅清晨日出图。 |
B.“上下白相属”,观察有序,笔法细腻;“光明镜”只一比喻境界全出。 |
C.山势之险只三个字“不容足”,山势之高则“身若浮”,用字洗练。 |
D.“慨然念知音”中的“知音”,指诗人的家乡友人,说明诗人想回家。 |
【小题2】“帝乡杳何许,举目羡鸿鹄”广受后世称道,请欣赏这一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忆弟二首①(其二)
[清]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②,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③忙?
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 ①时曾国藩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兀坐:端坐。③底: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诗中,多处通过抒写内心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忆弟”,如,“可惜”“遥怜”等。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忆弟二首①(其二)
[清]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②,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③忙?
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 ①时曾国藩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兀坐:端坐。③底: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无端”和“茫茫”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已经沉入“忆弟”情思的感受。 |
B.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几位弟弟。 |
C.诗的颈联,作者借助对灯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忙于灯下苦读的感慨。 |
D.尾联作者出门眺望天际,明知自己在他乡异地,却又无法挥去内心对眼下境况的多种“妄想”。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作者任两广总督时,从查禁鸦片烟入手,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后遭诬陷被罢官,充军到新疆伊犁。这首诗就是作者进入新疆时写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的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小题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作者任两广总督时,从查禁鸦片烟入手,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后遭诬陷被罢官,充军到新疆伊犁。这首诗就是作者进入新疆时写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中,作者将天山比作大臣上朝用的笏板,将山上的积雪比作美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天山的孤独寂寞。 |
B.第二句写高耸壮美的天山如朋友般导“我”西行,与“我”这被充军发配的人为伴,这句是为了突出天山有情有义。 |
C.诗中所谓的“寂寥”,不仅指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的寂寞,更暗含他在官场上遭冷落的孤独,可谓刻骨铭心。 |
D.第三句作者给天山以人的性格,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将天山拟人化,使诗人与天山的形象屹立于读者面前。 |
【小题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江 村①
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其屡试不第期间。③尾联典出《庄子》:子舆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困,大雨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的妙理。 |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歉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的典故,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