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
黎简
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描写初冬之夜的一场火灾,先写黑云密布,渲染氛围;再写火灾之大,烈焰冲天,犹如万丈朝霞,令人惊骇。
B.颔联紧承首联,气韵贯通。一写判断,远处有火灾发生,地点不明;二写祈愿,希望立即降雨止风,不使大火蔓延。
C.颈联诗人视通千里,由眼前之景想象五岭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情状,使人们或破产或逃难,十室九空。
D.尾联一个“尽”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食不果腹、如随风飘转的蓬草般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小题2】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忆弟二首(其二)
[清]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
可惜良宵空兀坐,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忙?
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①时曾国藩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底,何。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无端”和“茫茫”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已经沉入“忆弟”情思的感受。
B.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几位弟弟。
C.诗的颈联,作者借助对灯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忙于灯下苦读的感慨。
D.作者出门眺望天际,明知自己在他乡异地,却又无法挥去内心对眼下境况的多种“妄想”。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浣溪沙》这首词是清代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作。②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③赌书消得泼茶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小题1】词中“谁念西风独自凉”的“凉”是指什么?
【小题2】结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作者描述了当时什么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回顾《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仍更被驱遣B.汝是大家子C.为仲卿母所遣D.渐见愁煎迫
【小题2】下列句中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及时相遣归B.会不相从许C.嬉戏莫相忘D.仰头相向鸣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这首诗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D.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作者任两广总督时,从查禁鸦片烟入手,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后遭诬陷被罢官,充军到新疆伊犁。这首诗就是作者进入新疆时写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作者将天山比作大臣上朝用的笏板,将山上的积雪比作美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天山的雄伟壮观。
B.第二句写高耸壮美的天山如朋友般导“我”西行,与“我”这被充军发配的人为伴,这句是为了突出天山有情有义。
C.第三句作者给天山以人的性格,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将天山拟人化,使诗人与天山的形象屹立于读者面前。
D.“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的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小题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小题1】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小题2】“王于兴师”在诗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逻辑事理关系吗?诗歌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 乡 子

纳兰容若

何处淬吴钩? 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 ,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①本词为作者经塞外古战场时所作。②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端即设问,曾使吴钩染血的战场在何处呢? 苍荒之间,唯碧水相绕。
B.首句中的 “吴钩”原指吴国所制的弯形宝刀,这里是借喻,泛指武器。
C.上阕写景,通过古战场昔日之塞草霜风与今日之荒凉,传达哀伤之情。
D.下片抒怀,历经残酷血战建立的霸业很快消失了,而英雄也终将老去。
E.结句与苏轼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雄鸡高唱、缺月高挂,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小题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③。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都是实写,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 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 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 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 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描写了塞北景色,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 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