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左锡璇①
三月过西窗凉似水,人在天涯,秋在虫声里。一院湿烟飞不起,临风咽尽相思味。
珠楯玉栏闲徙倚,良夜迢迢,欲遣愁无计。卜得灯花②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
(注)①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清代女词人。②灯花:蜡烛或者油灯中,灯芯烧过后,灰烬仍旧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古以灯花为古兆;寓征人将归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小题2】简要赏析“卜得灯花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两句。
蝶恋花
左锡璇①
三月过西窗凉似水,人在天涯,秋在虫声里。一院湿烟飞不起,临风咽尽相思味。
珠楯玉栏闲徙倚,良夜迢迢,欲遣愁无计。卜得灯花②私自喜,无言悄把银筝理。
(注)①左锡璇:字芙江,阳湖人,清代女词人。②灯花:蜡烛或者油灯中,灯芯烧过后,灰烬仍旧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古以灯花为古兆;寓征人将归之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上片首句从夜景写起,月光清凉如水,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不免令人触景生情。 |
B.第三句点明时令,秋虫鸣叫之声反衬了夜之幽静,远在天涯之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C.第四句中的“湿”“飞不起”写出了烟雾的浓重,借此烘托出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 |
D.下片“珠楯玉栏闲徙倚”点明了人物行迹,一个“闲”字,写出了主人公的百无聊赖。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题1】所选文段有三处使用了比兴手法,请你用“——”画出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实际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选文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选文对女主人公进行了________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文章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融进了________________之中,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题1】所选文段有三处使用了比兴手法,请你用“——”画出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实际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选文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选文对女主人公进行了________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文章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融进了________________之中,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关 雎
周 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小题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3】(1)全诗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试说明之。(2)诗篇应用了双声、叠韵和叠字,如“参差”“辗转”“窈窕”“关关”等,请说明其作用。
关 雎
周 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应和鸣的声音 |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悠哉:形容轻松自在的样子 |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思服:想念 |
D.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芼:择取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温柔漂亮的姑娘,是男子的好配偶。 |
B.《关雎》是一首恋歌,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 |
C.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是一层层递深,感情真率炽热,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色。 |
D.本诗末章八句,写男子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在钟鼓声中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了求而得之的欢乐。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③。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④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 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笳:一种乐器。④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③。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④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 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笳:一种乐器。④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
A.首联开篇点题,诗人梦见拱形的毡帐就着山势而立,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现实中的“孤客”隐指梦境中的团圆。 |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诗人写此诗才三十出头,他竟也感到“老”的降临,可见这个“老”字包容了他所历之苦有多重! |
C.颈联写虽然南国五月已属草木葳蕤、花开四野的仲夏,而北国边城却还未见有任何花开,有的只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小题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小题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钱 塘 观 潮①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②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做此诗前一年,作者于江西分守湖西道时,被裁决归里。②鸱夷:皮袋。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因谏吴王夫差要防备越国而被赐死,其尸体被装进皮袋投入钱塘江,遂化为潮神,立于潮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是用哪些手法来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钱 塘 观 潮①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②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做此诗前一年,作者于江西分守湖西道时,被裁决归里。②鸱夷:皮袋。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因谏吴王夫差要防备越国而被赐死,其尸体被装进皮袋投入钱塘江,遂化为潮神,立于潮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起笔描写雨中的大海,“开”字写出海景由隐到显的的变化过程,写出了壮阔的远景。 |
B.颈联出句写岸上的观潮者担心江岸会塌裂,对句则写弄潮儿驾船溯潮而上,无所畏惧。 |
C.尾联由观潮而思及伍子胥的“遗恨”,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用典中寄寓着对世事的感慨。 |
D.诗的前三联写观潮所见所闻,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全诗景色壮阔,气势磅礴,情怀豪迈。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①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黄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①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长子。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所咏之“桂”。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①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黄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①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长子。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桂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
B.颔联即物写景,用比拟手法描写桂树花叶。 |
C.颈联写桂与残菊、老梅相比,都更胜一筹。 |
D.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意味隽永。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①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根据诗作内容,请简要概括书生的形象。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对月寓怀①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根据诗作内容,请简要概括书生的形象。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